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职《雨霖铃》练习题及答案
复习指导:作者:柳永,(朝代)词人,原名,是派的代表。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B.耆.卿(qí)屯.田(tún)饯.行(jiàn)否.泰(pǐ)C.禅.让(shàn)哽咽.(yè)阴霾.(mái)变更.(gēng)D.胭.脂(yān)枨.触(chàng)伥.鬼(chāng)惆怅.(chàng)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心情,情绪)B.暮霭.沉沉楚天阔(云气,雾气)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承受)D.此去经年..(一年)3.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4.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分别是()A.幽静的恬淡的B.清凉的空虚的C.凄冷的凄苦的D.明丽的烦恼的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本词是北宋著名词人_的代表作,他是派的代表。这是一首写的词。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凄切..:;经年..:。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说不出话)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无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即使是,表假设)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流情意)5.对“念去去干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送行词人的情人的心理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舍不得让词人离去。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舍不得分离。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即将解脱离别之苦。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的江面,更含不得离开情人。6.本词中用白描手法的词句是7.本词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8.能表现本首词主题的词句是答案:一、1.D2.D3.C4.B5.C6.B二、1.柳永婉约词派离别之情2.凄凉急促一年又一年3.渲染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作用是:交代的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4.B5.D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本文标题:中职《雨霖铃》练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4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