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日本人的生死观-开题报告
河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用表)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生孙军指导教师史艳玲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应不应该自杀,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值不值得活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哲学,还有文学、艺术,都显示出对死亡的迫切关心和深重的焦虑。其实生死观问题,一直就是所有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它是世界观(人们认识世界)的潜在动机,更是人生观的根本。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种文化,不从生死观入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是了解了一些文化现象,而对其背后的原因则一无所知。通过大学四年对日语的学习,我也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是我总感觉这些认识比较零碎肤浅,没有一个总体的根本的认识。我们的外教在给我们解释靖国神社的问题时,曾经给我们提出一个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死观,即“死后免罪”。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日本人的借口,后来我发现,这可能是中日两国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促进中日对话,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只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而要理解日本文化,只有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因此研究日本人的生死观,不仅在学术上很有价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二、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水平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研究,日本人的研究很有成果。其中加藤周一、M.ライシュ合作的《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目前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目标:通过对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理解日本文化的核心,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沟通。内容:1.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形成的历史根源。2.日本人的生死观在日本文化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生死观和同样处在东方文化中的中国人的生死观的比较,凸现出日本人的生死观的主要特征。2.分析:对一些宗教、文化现象分析,揭示出其背后生死观的作用及影响。四、进度安排1.2007年1月-2月搜集资料,选择论题2.2007年3月整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提交开题报告3.2007年4月撰写论文,形成初稿4.2007年5月修改初稿,提交论文5.2007年6月进行答辩五、具体参考文献[1]黄应全.《生死之间》.作家出版社.1998年[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加谬.《西西弗的神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5]加藤周一、M・ライシュ、J.P.リフトン.《日本人の死生観》.岩波新书.1977年[6]J.H.ヒック.《宗教の哲学》.培風館.昭和52年装订线[7]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筑摩书房[9]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0]姜三真.《日本概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选题是否合适:是否课题能否实现:能不能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选题是否合适:是否课题能否实现:能不能指导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注:本表不够可增加空白页。
本文标题:日本人的生死观-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5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