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5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共30分)1、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P2绪论)2、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P89第四章)3、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1)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P73第三章)(2)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P67第三章)4、农业经济活动与工业经济活动:(1)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最早出现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农耕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P30第二章)(2)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是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P37第二章)二、简答题:(共60分)1、简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征。(15分)(P39第二章)(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2)技术装备程度较高;(3)用人较少;(4)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5)物资消耗较少。2、简述人口移动对迁出和迁入地的利弊。(15分)(P85——P86第三章)(1)对迁出地的利弊:利:①第一,大量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暂时缓和国内矛盾。②第二,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对平衡货币支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弊:①第一,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给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失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②第二,大规模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③第三,离开家乡而漂泊的到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住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其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因此移民“寄人篱下”的心理损伤是无法估量的。(2)对迁入地的利弊:利:改善迁入地的综合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弊: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迁入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3、简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15分)(P159第六章)(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在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2)环境承载力的应用价值:①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基础,并可寻求影响总体承载力发挥的限制性因子,为拓展旅游承载力提供突破点;②根据旅游承载力的时空差异,寻求解决季节性分配不均、景点冷热程度不一的途径,为制定空间分流和季节调配方案提供依据;③根据旅游景点的承载利用程度,解决因超载而出现的旅游环境系统的破坏,和因景点游客过度稀疏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浪费、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4、试述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不安全因素。(15分)(P198第七章)(1)中国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核扩散的潜在危险。(2)中国周边国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3)民族、宗教矛盾上升为困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突出问题。(4)南海、东海问题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隐患。(5)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发展将使我国卷入局部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大,但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极小。(6)美国因素是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最不稳定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7)大国的地缘政治对抗与地区冲突。三、论述题:(60分)1、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及其战略意义。(30分)(时政题)(1)战略背景:①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振兴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从能源、经济贸易等多个领域合作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③西部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新区建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政策保障。(2)战略意义: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将影响全球经济的版图。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有利于构建大合作大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有利于促进中国西进战略。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复苏。2、论述世界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指出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与措施。(P215——P219第八章)世界的资源问题:臭氧层空洞、化石资源的浪费引发的酸雨问题、生物资源多样性问题、森林资源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水资源短缺、海洋资源污染。(世界十大环境问题:①土地退化日趋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激增加大对环境的压力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遭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农药使农作物和人体受到危害⑨地球升温明显⑩酸雨现象正在发展)产生原因:①资源问题产生根本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各类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世界可供给的资源数量、时空分布等的有限性构成了供给的有限性。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的差异。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并引起世界资源供需的时空失衡。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与措施:(1)臭氧层的主要保护措施:保护臭氧层,是迄今人类最为成功的全球性合作。《议定书》已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环境条约,各国都在寻找代用品,限制使用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加速氯氟烃等物质的淘汰,以保护臭氧层。(2)酸雨的主要防治措施:一是调整能源战略,一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量,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尽快地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二是发展植物净化,植物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有毒气体的功能,可以在大面积、大范围内,长时间连续地净化大气,也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的有效途径。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防酸雨意识。(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方法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遗传物质资源。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4)森林的主要保护措施:①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②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③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④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⑤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⑥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开展林权改革,落实资源保护主体调整林业产业结构。(5)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水土流失的防治主要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们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6)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①制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一体化的政策,把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增强农牧民保护土地的经济动力。③合理管理和使用水资源,控制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和盲目灌溉,建立流域管理体系和节水农业体系。④合理规划和使用耕地和草地,营造防护林和薪炭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⑤改变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的状况,限制载畜量,退耕还牧,有效改善退化的土地。(7)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①控制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及酸雨污染,治理汽车尾气污染。②绿化造林。③加强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监测。④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⑤开发利用其他清洁能源。(8)水污染防治措施:①建立水质监测体制,完善对市政污水管网,整治引用水源,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生态处理系统。②完善排水治污法规假设,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③调整产业结构,关闭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④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运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⑤加强监督管理。(9)海洋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强污染源控制,制定入海河流全流域水质目标,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指标,严格限制超过规定数量的排放。②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完善污染监测网,健全飞机、船舶、岸站立体监视和执法体系。③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发展海洋环保技术和产业。④加强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观测网、数据采集与通信网、预警和服务网,以及资料质量控制系统等。⑤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海洋环境的全球性,在海洋污染防治方面,各国必须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通过合作采取共同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实现保护国际海洋环境的目的。
本文标题: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7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