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发展基础与背景第一节优势条件第二节机遇与挑战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产业定位第三节发展战略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的编制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和观念创新,形成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优势,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2)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实施优势优先,兼顾周边地区,,实现城乡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3)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创新流域治理、生态网络建设、有序开发机制,展现湖南山水、生态、经济、文化特色。(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市在改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规划、政策等的科学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3)《湖南省发展“十二五”规划》(4)《湖南省总体规划2008--2020》(5)《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三)规划编制重点(1)对湖南省产业的优势条件进行分析(2)对湖南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3)对湖南省产业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4)对湖南省五大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四)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规划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五)规划期限(1)近期:“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2)中、远期:2010年——2015年。(3)远景:2020年。第二章发展基础与背景第一节优势条件(一)区域优势自然条件: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表现出冬夏长、春秋短的季节特征。日照十分充足,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并且,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地形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丘陵、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北部为河谷冲击平原,地势很低,土壤肥沃。省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质优等优点,如锡、钛等为湖南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交通条件:湖南北靠长江,南接两广,邻近港澳,具有承东启西、南联北进的区位优势,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湖南有京广、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湘桂、石长铁路连接东西,此外,境内还有地方铁路醴(陵)浏(阳)铁路、郴(州)嘉(禾)铁路、益阳铁路、和专用铁路1200余公里,与国家铁路相连接,公路通车里程6万多公里,境内有国道9条,省道70条,省际联络路18条。长沙-浏阳、长沙-湘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内河航运最为发达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全省共有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63个。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常德、益阳等港口年通过能力均在100万吨以上。全省现有通航河流373条,通航总里程11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湖南拥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两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永州、芷江3个国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现已开通定期航线80条,包机航线4条,可通往全国56个(包括台湾、香港)大中城市和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地,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全国民用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二)产业优势2010年,湖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迅速突破了1.5万亿,达到了15902.12元,增长14.5%,排名在全国的前十。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9.4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313.5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249.12亿元,增长11.5%。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3%和34.2%,工业的产业比值人在上升,并占主导作用。(三)投资优势在自然环境方面,湖南省具有较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在经济方面,湖南省水价、地价、电价、劳动力成本等都相对较低,且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方面,湖南省不断优化省内的投资环境。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正在大力营造一个与市场经济规则内在要求和wT0规则相适应的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安全的治安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政府在遵循国家税收基本规定的基础上,投资政策上不断优化,在企业投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在出入境管理政策上也给予一定优惠。年份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值(%)人均GDP(元)增长值(%)产业比值工业增加值比重(%)20076013.1813.71098112.725.7:40.0:34.334.620087376.0912.91342111.924.1:42.6:33.337.420098488.2813.51544512.920.9:44.6:34.539.1201015902.1214.515902.1214.514.7:46.0:39.339.5我省2011年首批重点产业招商项目31个,项目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等领域,总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第二节机遇挑战湖南经济发展在新世纪初,时逢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机遇看,首先,湖南经济正历史性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中。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湖南大力开拓、发展开放型外向经济,经济外向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入世”对经济冲击最大的是工业企业,受益大的是传统产业和新经济领域,而工业不是湖南强项。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入世”给湖南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工业以及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其次,知识经济的来临给湖南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再次,湖南文化底蕴厚实。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并正着力建设文化产业。再其次,全国第四大南北大动脉--洛湛铁路大东线方案和太澳高速公路最终敲定,并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以及位于北回归线上气候条件优越、降水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沿海内陆和内陆前沿的区位优势等都为湖南经济发展、湖南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从挑战看,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对湖南经济是一次历史性的冲击。其次,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经济对湖南是一种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再次,湖南既没有赶上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之快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又挤不上西部大开发之便车,既不“东”又不“西”,难以享受国家政策倾斜,而且东有高速发展之浦东、江浙,西有正在崛起之大西南,南有生龙活虎之广东,北有蓬勃发展之湖北、武汉,湖南经济“四面楚歌”,只有“背水一战”,“釜底抽薪”才能“百二秦关终属楚”。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五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产业低碳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第二节产业定位(一)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由于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区域经济在本质上就是竞争性经济。由此造成中部各省经济结构基本相同,竞争非常激烈。而粤港澳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对湖南经济发展构成了挤压态势。因此,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中部各省优势互补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湖南省情,发展有湖南特色的产业、品牌,形成产品、产业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湖南经济实力。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功能定位和湖南省省情,“十一五”时期湖南要完成这一目标,经济发展不能再延续产业全面推进的传统思路,必须打破原有的经济思维,突出新兴产业发展,力求重点突破,由此带动湖南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二)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湖南的崛起首要抓住的就是中部崛起这一发展机遇,但我们也应着眼全国的总体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现状,切忌盲目发展,但又务必要摆脱传统局限思维,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找准经济崛起的切入点。首要就是立足本省实际,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1)湖南与广东两省紧密相连,京广铁路、武广铁路联通珠三角、直达港澳。黄花、荷花国际机场早已开通港澳航线,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码头可以通江达海,这些都无疑给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并扩大了与港澳地区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水陆空交通条件。(2)湖南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储量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160多种矿产中,湖南已发现141种;在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莹石、海泡石、石粘土、隐晶质石墨等居全国第1位,钴、钒、锑和重晶石等居全国第2位。这些无疑是产业承接的后备保障。(3)湖南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其中株洲国家电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6个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改革开放后,湖南与粤港澳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互补与融合。目前来自香港的外资占湖南全部外资的53%,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而在湖南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是广东。这些都表明了湖南拥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三)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关键是要突出比较优势。(1)农业方面,应按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型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强化粮食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管理,形成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和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加速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湖南具有比较优势的肉类、水果、水产品等规模化生产和加工;三是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把湖南的农产品更多地打向省外、国外市场。(2)工业方面,要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对接珠三角为工业进步的切入点,加快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一是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二是全力抓好标志性工程和优势企业,提高湖南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三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融入泛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提高湖南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服务业方面,应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加快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要充分发挥湖南旅游资源优势,搞好旅游景点开发、配套设施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尽快使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四)产业发展的空间区域定位湖南产业发展的空间区域定位,主要是在湖南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依据区域协调能力和总体协调布局分区域进行定位。具体可分五个区域进行布局。(1)湘北经济区(常德、岳阳)。这一区域是湖南对外经济的主要门户地区,应依靠其区位、交通、食品加工业基础以及通道优势,以发展对外贸易、物流为重点,以开发优势资源和与武汉城市圈合作为突破口,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的合作与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该地区产业发展主要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以及生态旅游。(2)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这一区域是湖南经济的发达地区,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科研、经济实力,以及完善的工业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强其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产业承接,形成对湖南经济外向拉动的龙头。该地区产业发展主要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基地、物流中心、科研中心以及人文旅游。(3)湘中经济区
本文标题: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9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