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高三地理课件2009年高考地理趋势基本分析高三地理课件
09高考复习漫谈郑伟大一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一些看法•强调能力立意的倾向•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注意新情境的创设•追求呈现方式多样化(08年,浙江文综)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例】知识内容:产业结构,三次产业重心空间变化的趋势判断;考查方法:用经度和纬度的时间变化曲线图象,考查产业重心的空间变化。能力要求:图象阅读能力,空间直觉思维能力。(如图)新课程实验省试题新动向•追求试题的新颖性(超越教材的命题策略)•尝试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体现试题的地方性•增加试题的选择性试题的新颖性•试题的新颖性,是指试题提供的问题情景和地理背景,不是指考查的内容:一是,全新的材料和背景二是,改造、改变或抽象的模型四种植物生长地l、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某地地质剖面图•考查内容:中国大陆的区域特征•考查目标:区域的空间定位和空间感知能力•考查方法:自然区域——经纬网图•解题思路:还原(经纬网图——自然区域)①——内蒙古高原西部地区②——黄土高原东部地区③——华北平原地区④——西南地区⑤——长江中下游地区⑥——东南沿海地区试题的开放性表6表7【例】2007海南地理考查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兼顾)命题意图:求解方式的不唯一性,但答案要求的规定性(不矛盾性)考查目标:阐述问题的能力考查方法:方案选择解题思路:要素分析,比较优势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有问题答案、设计方案、评价观点的不唯一性和规定性,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好地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试题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答案的多元性:(07,山东)建水库,除了题目提供的等高线、土地利用、降水和气温图表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地质,水文等自然地理资料;人口、经济、城乡分布、交通道路等社会经济资料)•答案的灵活性:(08,天津)找出我国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答案的不确定性:(08,山东)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有人提出“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赞同或反对)答案的“多元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是增加试题开放度的一个方向。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给学生不能是一个“死”的、“片面”的、“绝对”的结论,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僵化或定势。鼓励学生质疑、多元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贯通性。学会辩证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担心现在的某些复习用书)(05,广东)要求考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07,海南)旅游线路的设计,考生根据“经济便捷”要求可以自行选择旅游线路。(07,重庆)对两条规划的高速公路方案的进行评价。(09,浙江适应)农民通过征地变成了市民,住上了楼房,但有些人仍喜欢养鸡、种菜,甚至在小区的草坪上种植蔬菜。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试题的探究性真实的探究性试题,还没有发现。探究性与开放性相联系,因为难以统一标准答案,答案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大规模的考试中会谨慎、有条件的采用。地方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命题素料与地理背景、问题情景取自本省乡土,如上海的世博会、江苏的沿海产业带、山东的外商投资产业和地区、宁夏的平原集市贸易,作为各自省市区命题的素材进入高考试题。启示:关注本省重大地理事件;但不会考查本省的具体地理知识内容。试题的地方性试题的选择性目前主要表现为《选修模块》的考查,基本方法是“超量给题,限量做题”,如山东提供《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海南又加《宇宙与地理》模块。浙江09年的选修模块是选修IB的两个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从兄弟省市和浙江适应性试题情况看,选修模块考查的知识难度不是很大,能力要求相对高些。发现有两个特点:(1)知识面宽,知识深度不大;(2)答题更灵活些。选择性的另一种方式:(07,北京)(1)以某一种陆地资源为例。说明其特点和分布规律。(森林、水、土地、矿产等)【例】浙江适应卷:对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缺点评价;台风引发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答案比较灵活、具有一定开放性。课改实验省高考试题给我们的启示一、建立认知模式或思维框架。因为教材版本的多样性,命题素材的地方性和情景的创新性,命题素材一般不会直接取自教材或参考书,即使是一些自然地理的图象,也是改头换面(如经纬网);再退一步,即使借用课本或参考书内容作为命题素材,一定是从新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思考。因此,我们运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重要的问题是:建立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框架,而不仅限于记忆教材的文字和图象。(07,山东,图中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流域内植被覆盖流域降水特点水系(流速)两岸居民生活和产业排污水利建设(减缓水速)河流水质泥沙输入污水(物)排入更新速度地形、土质湿地补给排放蒸发下渗•分析: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迁移:俄罗斯西北利亚平原为什么没有农田分布•变式:咸海面积日益减小的原因盐碱地补给蒸发上升【例】据图简述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形特征的认知模式:(1)地形类型(为主)——(2)地形分布——(3)地势变化平原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缓缓倾斜,略有起伏)二、重要的是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而不是抽象记忆。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生活是复杂的、具体的。注重实际,贴近生活,关心时事,是一个方面;但要学会在具体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解决具体问题。【例】北京城市规划中,保留绿化隔离带的主要理由是A.减少水土流失B.减少酸雨危害C.留有发展余地D.净化城市空气识记再现理解掌握应用表述知识学习水平能力要求三、学会自主获取试题信息。新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1)主观试题的信息量大,干扰信息、无效信息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文字、图象、表格、图片等。(2)提供新的知识背景,一些新名词(概念)出现在试题中。这种情况要求学生能自主地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科学地处理信息,并运用新的知识信息解决新的问题,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要求。【例】碳汇(市场)、平流(辐射)雾、霾、白风暴、DO、BOD、生态脚印、人口(算术)生理密度年份2000200120022003总产量(亿吨)4.624.534.574.31总需求(亿吨)4.794.834.884.93供需平衡(亿吨)-0.17-0.30-0.31-0.622000-2003年我国粮食供需状况(注:供需平衡=供给量-需求量)多匀化信息的获取与解读(07,试题)【例】除了分别回答耕地、粮食、玉米种植重心等有关问题外,还有综合分析:以粮食作燃料乙醇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耕地、粮食、人口方面综合分析)二对09年复习备考的一些想法想法一:高考的试题内容,坚信不移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基本”是指主干的、核心的、学科的知识)想法二:高考的能力导向,是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就是在新的情景下,调动、迁移知识、综合分析问题)想法三:复习的基本要求,应当定位在提升学习水平,提高解答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再现、识记)想法四:备考的基本方法,立足于从新情景获取信息,以新问题展开训练(不能停留在教材体例或知识逻辑体系里搞繁复的记忆训练,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复习效果)建议一:掌握复习方向和重点•以《考纲》、《说明》、《意见》为复习指南,把握复习的方向性,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复习用书》不对高考负责,因此要慎重选择,有益使用。•各年各地《高考试题》,有重要参考价值。1.通过审题,理解命题意图和目标2.审读答案,明确考查要求和规范3.通过比较,体会能力导向和方法建议二讲究复习方法和效率设好“专题”:统整知识内容讲好“问题”:梳理思维线索解好“例题”:厘清解题思路出好“习题”:突出技能训练做好“试题”:掌握应试技巧新教材分散在各模块的知识点,复习时需要整合,其中最需要整合的内容是四个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交叉、重复的内容。一般方法是必修带选修,这样可以突出主干,简化知识体系。如城市化带城市规划自然灾害带灾害防治人类与环境带环境保护地理环境差异性带旅游资源此外,复习时,还应当强调采用以小专题建知识结构的方法。方法一设好“专题”:统整知识内容【例】关于“荒漠化”专题气候因子植被因子水文因子地形因子人类活动降水与蒸发\温差\风湿度\温差\风水土流失地下水位蒸发不合理灌溉破坏植被改变地貌荒漠泥漠寒漠石漠、砾漠、沙漠盐漠【例】关于“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专题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离调整布局企业迁址产业转移集中与分散治环保产业产业升级集中治理产业调整改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城市功能分区项目选址工业布局规城市规划方法二讲好“问题”:梳理思维线索“专题”的范围比较大,着眼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问题”的范围相对较小,着眼微观上理解问题。围绕一个专题可以设置若干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整理,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书写思维线索。【例】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气象灾害两者有什么联系?(包括成因上的联系、地域上的联系,时间上的联系。关键:干旱与风是联结因子)【例】试从汶川地震、山体滑坡和堰塞湖的形成机理角度,说明自然灾害的有关特性。从地震、滑坡、堰塞湖灾害成因上的相关性及灾害表现,梳理出自然灾害的这些特征。方法三解好“例题”:厘清解题思路什么是例题?例题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典范、标本。例题要精选,要讲透。重点讲思路,给学生一个思考方向和模型,能举一反三。【例】从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为什么要建设“西电东送”工程?解题思路起点终点路径思考模型依此类推:调水工程、输油(气)工程、运煤工程举一反三:外力搬运(径流和风)、人口迁移、文化扩散、产业转移等物质的空间移动现象调整东西部电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两地经济发展自给有余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用电需求量大电力资源(煤和水能)不足供不应求经济落后,人口少用电需求量小电力资源(煤和水能)丰富东部:西部:方法四出好“习题”:突出技能训练•习题是给学生训练用的,因生而异。•习题要选择,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好自己出一些练习题,以小小的思考或方法、技巧类型题为主;围绕文综四方面的能力,出一些方法、技能方面的思考题,让学生书写和归纳问题要点。【例】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适应试题第36题)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特征;(适应试题第36题)怎么阐述: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怎么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项目要素)怎么读取:图象信息(方法)怎么归纳:一种现象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方法五做好“试题”:掌握应试技巧复习为了应试,这是非常明确的目标。应试技能也需要训练,如何训练?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审题第二步:解题第三步:答题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审题要领圈点关键词语重视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例】(2008年广东)关于重庆雾都的考题,提供两组信息,材料一:关于雾的概念以及出现条件;材料二:关于辐射雾和平流雾概念与特征比较表(如下)概念与特征形成条件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②地面辐射强,利于近地面水汽凝结;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④有充足的凝结核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所温差较大;②暖湿空气湿度大;③适宜的风向(暖向冷)和风速(2—7m/s);④大气稳定问题: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题中的隐性信息:是重庆在四川盆地,长江谷地,少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由此解答第一问;第二问,就直接从表格是辐射雾形成条件的显性信息出发,结合重庆具体的地理条件——盆地底部、长江谷地、山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课件2009年高考地理趋势基本分析高三地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2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