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实务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即企业为什么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即企业到哪里去开展直接投资。投资决策:即企业如何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技术转让三种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中进行抉择。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周期论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进展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依附理论国家支持理论。。。垄断优势理论MarketimperfectionTheory传统理论的缺陷代表人物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垄断优势论的贡献与影响传统理论的缺陷由于外汇风险的存在,汇率的不确定和交易成本必须在传统投资理论中加以反映。而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揭示的资本随利息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是不完全的。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各种资源的一揽子转移,如技术、管理技能、企业家精神等,而不纯粹是金融资本的移动。国际直接投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资源的所有权或权力的转移方面不发生变化,而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仅反映了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方式,其行为必然涉及到所有权方面的变化,因此研究是片面的。代表人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StephanHymer,1960),《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海—金传统”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企业具有比东道国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在国外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分为四类:技术优势(约翰逊: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凯夫斯:使产品发生异质化的能力。)管理技能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本筹集优势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所有企业都拥有获得所需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任何企业不具有控制市场的力量,不具备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因无利可图而不会发生,跨国公司也不会产生。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产品市场不完全(如产品差异、特定的营销技巧等)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政府经济贸易政策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外投资和出口、技术转让的选择?--赫希的模型??垄断优势论的贡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放弃完全竞争假设,以市场不完全为出发点,从微观企业层次来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动因。将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分开来。较好解释了知识密集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也为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缺陷从研究方法来看,海默理论主要是经验分析和描述,缺乏实证分析。其理论适用性:不能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也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带有微观厂商理论色彩和贸易替代作用观点。(局限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ionLifeCycleTheory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维农教授在其1966年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的文章《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的。此后,在载于1974年出版的《经济分析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名为《经济活动的区位》的文章,以及发表于《哈佛经济学·统计周报》1979年第11期上名为《一个新的国际环境下产品生命周期假说》的文章中,维农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又作了修正和补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维农从营销学的角度将产品的营销寿命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等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在三个阶段中的发展变化,来解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区位和时机选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ionLifeCycleTheory销售额标准化期Q成熟期衰退期创新期0时间T创新阶段通过研究开发,新产品引入国内市场,但由于产品刚从实验室转入正式生产,技术不完善,产品也未定型,因此,最佳生产地点只能设在美国国内。因为:A、可以方便地获得改进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产量所需的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在国内生产有利于收集诸如消费者需求偏好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并通过促销手段培育市场。B、生产该新产品的企业很少且生产规模小,加上又是新产品,因此,所生产产品绝大部分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少量出口(主要是欧洲市场)。这时,其他高收入、高消费的发达国家尚未掌握新产品的技术,不能进行生产,要从美国进口来满足其国内需求,因此无法与美国竞争。美国企业可以凭借其新产品的独创性及技术、品牌等非价格因素,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产品已经定型,需求量扩大,产量增加,但需求的价格弹性逐渐增大。国内外出现仿制者和替代产品,美国原来生产该新产品的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地位相对削弱。本阶段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区位选择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在增强(需求价格弹性上升),而且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在这一阶段企业有必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以弥补出口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抑制国外竞争者西欧地区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需求与美国相似,但生产成本却低于美国,因此,西欧是这一阶段较理想的投资地区。投资的时机选择: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运输成本等其它费用国外生产的边际成本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技术已趋于标准化,国内外仿制品充斥,新产品生产企业原先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完全丧失。价格因素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投资选择: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并将其产品返销美国或出口到第三国市场,国内停止生产、出口。三阶段模型基本框架母国生产并出口→到发达国家生产,母国减少生产和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并从海外进口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的转移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销售额Q0时间T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贡献该理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运用动态分析方法,较好地分析和说明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一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动机和原因。其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并通过对生产区位决策的论证,说明了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贡献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以产品进入和退出市场为全过程、以市场营销策略为对象的研究,扩展到描述企业如何从国内生产转向跨国经营,从而使之成为解释直接投资产生原因的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中生产要素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重要性的结论对于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和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存在不足该理论并未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也不能解释当代众多跨国公司从全球化战略出发,在全球各地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新产品研制不一定在母国的现象;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生命周期四阶段也并非依次在最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如日本一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存在不足该理论强调母国技术优势的削弱以至丧失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在大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保持了母国的技术优势。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关于理论提出者内部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里丁大学的P.J.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M.C.卡森(MarkC.Casson),其主要理论观点主要见于二人在70年代后期合著的《多国企业的未来》和《国际经营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内部化的思想起源于科斯(RoanldH.Coase)、威廉姆森(O1iverE.Williamson)、阿罗(KennethJ.Arrow)等人创立并发展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企业是一个多功能复合体,而不是传统厂商理论所说的仅仅是一个把投入转变成产出,提供单一不可分割产品的简单机构。企业的一系列活动都须与市场发生关系,而利用市场要支付成本(交易成本),成本高低取决于市场效率。由于交易成本高,企业不如将各项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统一的行政管辖取代市场机制,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寻找和确定合适贸易价格的活动成本;确定合同签约人责任的成本;接受这种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对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任何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活动会发生交易成本、合同成本和合作成本,而企业内部组织则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的生产联系方式。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内部化理论是科斯的思想在国际范围的运用,但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一、中心内容: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原本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内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二、市场内部化的四个主要决定因素产业特定因素,这一因素主要与该产业产品特性、产业的市场结构以及规模经济有关。区域特定因素,主要是有关区域内的地理和社会文化特点。国别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企业特定因素,主要是企业组织和管理内部市场的能力。在这四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特定因素是重点。如果产业部门具有多阶段特点,则在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产品供求问题,如果中间产品供求由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企业不仅会因为市场的不完全而支付大量交易成本,而且还会面临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具备组织内部交易的管理能力,内部化就会出现。三、内部化的收益、成本与内部化抉择内部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甚至消除)利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但内部化本身也有成本(如企业不能达到最优经营规模、通讯成本、资源成本、管理成本)。因此,是否实行内部化的标准是: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内部化成本。内部化的收益统一协调不同生产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获得的收益;利用差别价格维持其在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市场势力获得的收益;消除双边垄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实行内部划拨价格,可以逃避税负,转移资金,回避干扰等。中间产品包括以有形形式出现的原材料、部件、半成品以及无形产品、知识产品形式出现的专利、设计知识、管理和市场技术、质量控制等的要素部分。四、内部化的根源内部化的根源在于中间产品特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即由于市场机制与中间产品的特性不相适应,企业难以通过外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内部化理论与科斯内部化思想的区别内部化理论虽然运用了科斯的内部化思想,但又与科斯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科斯的内部化针对所有产品,而内部化理论则只是针对中间产品。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的区别内部化理论虽然也是基于市场不完全展开分析,但与垄断优势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对市场不完全的成因及其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1)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造成的,是中间产品特性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结果,而垄断优势论则认为市场不完全是由于中间产品特性导致了企业垄断优势的产生,垄断排斥竞争所致。2)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实行中间产品的内部化是为了克服市场不完全的缺陷,而垄断优势论则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3)内部化理论更强调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管理能力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而垄断优势论则更强调技术优势对开展跨国经营的意义。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内部化理论对解释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以及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提出一种
本文标题: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3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