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11101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116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和技术。2、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和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3、总体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4、和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5、修订的依据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1、教学目的:总论详细阐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栽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了解“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了解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使用科学。2、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起源及分类及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概念二、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三、作物分类四、我国种植业分区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研究法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三、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第四节作物群体及其结构一、作物群体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和光能利用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第五节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一、作物的产量及产量的形成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三、作物的产量潜力第六节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一、作物产品的品质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3、本章的基本要求:明确本章各节内容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和我国的种植业分区及作物栽培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群体发展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其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认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作物的产量潜力、障碍产量的品质提高的因素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4、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了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群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因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2)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和光能利用;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5、自学指导:参考文书:郑培尧杨守仁作物栽培学概论沈秀英董钻作物栽培学总论于立河李金峰等粮食作物栽培学第二章小麦栽培1、教学目的:通过对春小麦植物解剖学、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生理学基础的重点讲解为学生掌握春小麦现代化栽培技术铺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主要栽培组件的精要讲解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内容:绪论一、起源二、进化三、小麦的分布情况四、栽培区划第一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一生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三、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四、小麦的根系五、分蘖和成穗六、小麦的茎七、小麦的叶八、结实器官的形成九、开花和结实第二节小麦的品种和利用一、春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二、黑龙江省小麦生态类型种类三、小麦生态类型和光温反应型的关系第三节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一、合理轮作是小麦高产前提二、提高整地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三、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四、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的保证第四节小麦品质一、小麦籽粒品质及提高品质的意义二、栽培技术和小麦品质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学生掌握春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于小麦的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有所掌握,为以后学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生理学基础较好的掌握,只有对生长的原理精通的掌握才可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栽培组件的设计和生长的人工调控;最后介绍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各个组件以及生长生产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调控手段。4、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重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第二,小麦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和栽培的生理学基础;第三,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组件。5、自学指导:自学参考书:[1]星川清等.栽培植物的起源和传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余松烈.山东小麦.农业出版社,1990[3]王缨、戚昌瀚.作物栽培学通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杨守仁、郑丕尧.作物栽培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山东农业大学主编.作物栽陪学(北方本,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6]王树安等.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三章水稻栽培第一节绪论(概述)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概况;水稻植株体形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环境条件的关系;水稻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水稻在我国及我省的发展前景。2、教学内容: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位置;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4、稻田养殖等对人们生活改善很重要;二、种稻条件和水稻的生产潜力1、水分条件2、温度条件3、水稻的生产潜力三、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一)世界水稻生产概况(二)中国水稻生产概况1、种稻历史悠久2、种植区域辽阔3、品种繁多4、经验丰富(三)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3、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2、种稻条件3、水稻的生产潜力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划分情况及其区域特点第二节栽培稻的分类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栽培稻的类型划分及划分标准。2、教学内容:一、栽培稻的祖先和起源地1、栽培稻在植物学分类上的地位;2、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的区别及起源地;3、普通栽培稻的祖先和起源地,普通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关系;二、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和划分依据1、籼稻和粳稻;2、早、中、晚稻群;3、水稻、陆稻、深水稻、浮水稻;4、粘稻、糯稻3、教学重点和难点:1、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关系;2、栽培稻(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和划分依据;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栽培稻的各类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三节水稻的生长发育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和内涵;2、教学内容:一、水稻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1、水稻生育期2、水稻生育时期二、水稻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使用;三、水稻生长发育类型;四、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补充内容)3、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稻的生育期概念;2、水稻三性及其使用;3、水稻三种生长发育类型的区别和联系;4、水稻生长发育特点;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划分方式第四节稻的器官建成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器官建成规律及其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期为栽培技术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2、教学内容:一、种子萌动和幼苗生长;1、种子萌动的过程和条件;2、幼苗生长的特点和条件;二、叶的生长;1、叶的形态结构;2、叶的生长发育规律;3、叶的功能;4、叶片长、宽、寿命和叶态;5、叶生长和发育的条件;三、分蘖的生长;1、何为分蘖;2、分蘖生长发育规律;3、田间群体茎数动态;4、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5、分蘖发生的条件;四、根的生长;1、根的种类;2、根的发生规律;3、影响根系生长和发育的条件;4、黑根及其防治;五、茎的生长;1、茎的结构;2、茎的分化发生规律;3、茎的生长和倒伏;六、穗的生长;1、穗的结构;2、穗分化发育规律;3、外部形态鉴定;4、幼穗分化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七、抽穗、开花、灌浆、结实;1、水稻抽穗、开花;2、水稻灌浆、结实;3、水稻成熟过程;4、灌浆结实和环境条件;5、水稻空秕率的形成和防治;3、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稻幼苗生长的特点;2、水稻叶的功能及叶的生长发育规律;3、分蘖发生规律、田间群体茎数动态及有效分蘖的判断;4、黑根及其防治;5、茎的发生规律和倒伏;6、幼穗分化的外部形态鉴定;7、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因素;8、导致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及预防;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第五节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水稻产量类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技术体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2、教学内容:一、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二、水稻的产量构成和产量构成因素;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3、教学重点和难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产量形成第六节水稻的施肥和灌溉技术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吸肥规律及水分需求规律,为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2、教学内容:一、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二、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技术3、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稻需肥规律;2、水稻需水规律;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的施肥技术和灌溉技术;第七节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生产力分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体系的创建找到切入点。2、教学内容:一、苗床制作,建设规范化秧田;二、种子处理和准备;三、秧田管理;四、移栽技术;五、本田管理(水、肥、植保技术)3、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稻苗床管理;2、水稻本田管理;4、和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和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栽培技术第四章玉米栽培1、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掌握玉米科学施肥方法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2、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三、玉米的分布和区划第二节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一、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二、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三、玉米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第三节玉米器官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一、根系二、茎三、叶四、花五、种子第四节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一、雄穗的分化过程二、雌穗的分化过程第五节玉米的类型一、根据籽粒的形体和结构划分二、根据生育期划分三、根据株高、籽粒颜色、用途划分第六节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一、玉米丰产的土壤条件二、深耕、改土的作用和方法三、玉米整地技术第七节玉米的矿质营养和施肥一、玉米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二、玉米一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规律三、施肥量的确定四、施肥技术第八节灌溉和排水一、玉米对水分的需求二、玉米的灌溉三、玉米的排水第九节合理密植和种植方式一、密度的确定二、合理密植的生育指标三、合理密植的幅度四、合理密度的计算五、合理密度和种植方式第十节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一、玉米的播种二、田间管理三、收获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生产措施。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
本文标题:#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8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