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四诊概述所谓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人员进行病情观察的主要方法。定义:望诊实际上就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第一节望诊内容全身望诊(望神、面色、形体、姿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肢体、皮肤等)望排泄物(望痰液、呕吐物、大便、小便等)望小儿指纹(附:望鱼际络脉、爪甲)舌诊全身望诊望形体望姿态望神望面色1.体强:身体强壮表现: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病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意义:预后良好。2.体弱:身体瘦弱表现: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力。病机:内脏脆弱,气血虚衰。意义:预后较差。一望形体二望姿态主要是观察患者的动态姿态,行为动作。患者走路的姿势,往往就能反映病变的部位。走路时用手捂着腹部,鼻头色青,则反映患者腹痛;走路时步态不稳,身体颤抖,多见于帕金森病,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多属于痹症;如患者躲避风扇,是恶风的表现;畏缩而裹紧衣服,是恶寒的表现;欲解衣不停摇扇为恶热等。三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观察神的盛衰,既可以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因此,望神对于判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一般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和“假神”。1.有神(得神):表现:两目明亮,意识清楚,精神充沛,反应灵敏,语言清晰,活动自如,面色红润有光泽。意义:说明人体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未衰,预后好。2.少神:表现:精神不足或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虚证。3.失神(没有精神):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昏谵语,卒倒而目闭口开,遗尿等。意义:说明精气亏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预后不良。4.假神表现:突然精神兴奋、两目有神、语音高亢、食欲及力气大增,甚则意识清晰。意义:病危,回光返照,残灯复明。少神失神有神四望色(1)色泽与气血的关系:气对人体起温煦的作用,血起濡润的作用。血足则皮肤润泽,血不足则皮肤干燥。(2)望色的部位——在面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病色—病人面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3)望色的临床意义:①不同的颜色反应不同的病位,不同的病症。②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测病情的轻重及病势的进退。青色赤色黄色白色黑色局部望诊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一、望头与发——肾1、头形过大、过小,伴智力不全——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囟填(囟门高突)——实证囟陷(囟门凹陷)——虚证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2、头发黄干稀疏如穗脱发白发血虚、肾虚二、望目——肝五轮学说及脏腑分属目眦——心(血轮)白睛——肺(气轮)黑睛——肝(风轮)瞳仁——肾(水轮)眼胞——脾(肉轮)(1)目赤肿痛:多属风热或肝火。(2)白睛发黄:为黄疸。脾虚或湿困。(3)目眦淡白:气血不足。(4)目眦赤烂:湿热。(5)目胞浮肿:水肿。(6)目窠下陷:津液亏虚、气血不足。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于中毒。瞳孔散大:可见于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三、望口与唇——脾1.口唇淡白——血虚2.唇色青紫——瘀血3.唇色深红而干——热盛伤津4.口唇糜烂——脾经湿热5.口腔溃疡——心脾积热6.口角歪斜——中风7.口唇樱桃红——煤气中毒四、望齿与龈—肾、胃1、望齿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牙齿黄而干燥——热盛伤津,阴液亏损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2、望牙龈牙龈淡红润泽——胃气充盛,气血旺盛牙龈淡白——多是血虚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上炎牙龈出血且疼痛——胃热出血牙龈出血且痛不甚——气虚,或虚火五、望咽喉—肺、胃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属虚证。有黄白色脓点,甚则溃烂:肺胃热毒壅盛。望舌(一)舌的组织结构舌背(舌面粘膜)轮廓乳头——分布于舌根部蕈状乳头——舌尖边部较多丝状乳头——舌苔的主要组成舌底:舌下络脉。舌(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三)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舌苔均匀、薄白而干湿适中,常简述为“淡红舌,薄白苔。”常舌舌质舌苔舌神---舌质荣润舌色---颜色淡红舌形---大小适中舌态---柔软灵活苔色---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有根(四)望舌质(一)淡红舌表现:颜色淡红,润泽,白中带红。意义: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二)淡白色表现:颜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意义:气血亏虚(三)红绛舌表现:颜色较淡红舌质红。深红色称为绛舌,鲜红色称为红舌,多为热证;舌尖红为心火;舌边红为肝胆火;舌中红为胃火。意义:血络充盈,阴虚火旺。(四)青紫舌表现:全舌青色或紫色,或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多为热证、寒证、淤血证。成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或青紫为血瘀较重。意义:血行不畅(五)舌形1.老舌舌象:舌体肌肉纹理粗糙。主病:主实证、热证2.嫩舌舌象:舌体肌肉纹理细腻娇嫩。主病:主虚证、寒证3.胖大舌舌象:舌体宽大而厚。主病: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水湿痰饮内蕴舌体深红而胖——心脾积热4.裂纹舌舌象:舌面上出现各种裂纹或裂沟,深浅不一。主病:舌红有裂纹——阴液不足舌淡有裂纹——气血不足5.瘦薄舌舌象:舌体瘦小而薄主病:气血两虚——舌淡白瘦小阴虚火旺——舌红绛瘦小舌淡白瘦小舌红绛瘦小6.芒刺舌舌象:舌体有红色颗粒突起如刺,摸时刺手。主病:热证。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肠热甚舌边—肝胆火盛1.白苔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主病:寒证苔薄白而润——风寒苔薄白而干——风热、燥邪苔白厚滑腻——痰湿苔白厚干燥——寒盛2.黄苔舌象:舌苔颜色呈黄色。主病:热证。微黄而薄—风热黄而厚腻—湿热灰黑而干—燥热“浅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极”3.灰黑苔舌象:舌苔颜色呈浅黑(灰)色或黑色。主病:里寒证——舌淡胖嫩苔灰黑里热证——舌红绛苔焦黑苔质1.厚薄:邪正盛衰舌象:透过舌苔可隐隐见到舌质者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质者为厚苔。主病:薄苔主表证;厚苔主里证(痰饮水湿等)。2.润燥:津液存亡舌象:舌苔干湿适中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者为滑苔;舌苔干燥无津者为燥苔。主病:润苔见于正常人。滑苔主阳虚、津液内盛。燥苔主津液大伤(热盛、吐泻等)。3.腐腻舌象:苔质粒大疏松,揩之可去者为腐苔;苔质细腻致密,揩之不去者为腻苔。主病:湿浊、痰饮、食积。4.剥落苔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第二节闻诊定义:主要是通过听声音及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一)听声音1.声音实证、热证、阳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寒证、阴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默懒言新病—声音重浊、嘶哑久病—声音轻清、体弱2.语言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热扰心神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心气大伤,精气散乱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心气不足,痰气郁结⒊呼吸音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虚证和寒证。喘: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难于平卧。实—病邪壅塞肺气虚—肾不纳气或肺气虚衰哮:呼吸急促似喘,喉中有哮鸣声---病邪壅塞肺气⒋咳嗽音咳声重浊----实证咳声低弱而少气----虚证咳痰不爽,痰稠色黄----热痰咳痰容易,量多色白----寒痰、湿痰干咳无痰----燥邪(二)嗅气味1.口气2.汗气3.痰涕气味4.二便气味5.经带气味6.病室气味一般而言,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味者多属虚证、寒证。第三节问诊定义: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可见以下三种类型:(1)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2)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是外感热邪所致,常伴有口干微渴,或有汗,脉浮数。(3)太阳中风证:发热轻,恶风,自汗。是外感风邪所致。一、问寒热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特征。3、但寒不热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4、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多数里热证,可见以下几种类型:(1)壮热: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临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1)阴虚潮热:多为午后或入夜发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常伴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属阴虚内热。2)阳明潮热:多为日哺(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又称为日晡潮热,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伴有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致,常伴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苔腻等。4)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之间),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二、问汗表证有汗无汗的意义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里证有汗无汗的意义里证无汗:(1)津血亏虚,化汗乏源;(2)阳气亏虚,无力化汗。里证有汗: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2.自汗: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证;阳虚证3.战汗:患者先恶寒战而后汗出—正邪剧争。三、问头身胸腹1.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晕旋,甚至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其成因有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气血亏虚(肾虚)2.胸闷:患者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常见原因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和痰湿阻肺。3.心悸:患者自觉心跳不安为心悸;若因惊吓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为惊悸;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不能自主者为怔忡。4.胁胀:患者自觉胁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多因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所致。5.脘痞: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多由食积胃脘,或脾胃虚弱所致。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撑。腹胀多为脾为病变。7.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成因有风邪束肺,脾气虚弱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8.麻木: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四、问二便大便异常1、便次异常便秘成因:热结肠道;津液不足;阴虚血亏;气虚阳虚寒凝。泄泻成因:肾阳脾胃虚弱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脓血便、便血。3、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湿热痢疾;排便不爽、滑泻失禁、肛门气坠小便异常1、尿量异常尿量增多:(1)虚寒证(2)消渴病尿量减少:(1)津亏(2)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2、尿次异常尿次增多:(1)下焦湿热(2)肾阳虚(3)肾气不固癃闭:(1)湿热(2)瘀血(3)结石阻滞膀胱(4)肾阳虚(5)年老气虚3、排尿感异常尿道涩痛:膀胱湿热余沥不尽:肾气虚小便失禁:(1)肾气不固(2)下焦虚寒(3)心神失用遗尿:肾气不固五、问饮食口渴与饮水口不渴饮,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口渴欲饮:提示津液己伤。见于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消渴病、汗吐下太过,腹泻太过伤津、温病初起,卫分证。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多见于痰饮内停、湿热证、瘀血内阻。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1)脾胃虚弱;(2)湿邪困脾;(3)食滞胃脘2、厌食:食滞胃脘、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妊娠及妊娠恶阻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胃强脾弱饥不欲食:胃阴虚、伤寒厥阴证六、问耳目耳鸣、耳聋和重听的问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1.耳鸣:若耳鸣突发,声大如潮如雷,按之不减者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若耳鸣渐起,声细如蝉,按之可缓者属虚证,多
本文标题:中医四诊-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0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