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诗经-蒹葭-的意象分析-岳喜浩
第28卷第4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8.No.42012年12月JOURNALOFJIAOZUOTEACHERSCOLLEGEDec.2012《诗经·蒹葭》的意象分析岳喜浩(武陟教育局,河南武陟454900)摘要:《·蒹葭》是一篇典型的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古典歌。形而下,蒹葭、伊人、秋水等只是歌叙事或情境中的一般物象;形而上,些物象又可行文化面和象征意上的理解。关键词:《》;蒹葭;伊人;秋水;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65(2012)04-0085-02《秦风·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1]8风人”,即诗人;“深致”,深情含蓄,婉曲“。有韵味。诗中“蒹葭”、“伊人”、“秋水”等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成就了诗歌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和审美认同。一、蒹葭:追寻者的形象写照蒹葭,即芦苇,用在诗的开头,是《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中“兴”的运用。“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2]125。一般而言,兴的作用只是“叙物所咏之词也”以起情”,引起下文,避免突兀。但诗歌作为艺术创作活动,必然有着选择和加工。用作“兴”的意象,往往有烘托、渲染、联想、铺垫和暗示的作用。本诗中,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下文河流曲折、水中小洲的描写,烘托出一种苍凉的意境和凄婉的情调,与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却可望而不可即的迷茫、惆怅的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借景起兴,托物兴感。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3]草。”与此相类,刘士林先生说,“人是一根有情感[4]。思想也罢,情感也罢,人与苇草(蒹葭)的苇草”有了一种对应关系。美学上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诗中对蒹葭意象的选取和描写,就是一个审美对象化的过程。蒹葭随风摆动,诗歌主人公上下求索、不尽相思,二者异质同构,正是诗歌主人公对“伊人”的情怀。二、伊人:永远的精神家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的中心意象。但伊人何指,却历来众说不一。朱熹《诗经集传》讲,“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2]157。高享先生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2]157意中人是谁呢,代表注曰:“指意中所指的人。”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是把伊人理解为周礼,《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把伊人理解为贤士,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均作此解。三是把伊人理解为情人,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今人多持此论,如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等。到了琼瑶的《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已经被诠释为“有位佳人”,确切了也更女性化了。清人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诗人之旨甚[5]这话很中肯。古典诗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歌多用意象表情达意,诗人借助意象表达的意思,与读者通过意象理解的意思,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对意象理解的不确定性,成就了诗歌意义的丰富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正是诗歌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言少意丰的优势。“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6]所以,对《蒹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收稿日期:2012-08-12作者简介:岳喜浩(1983—),男,河南武陟人,武陟县教育局教研员。·85·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葭》“伊人”的理解,就不必太拘泥。“这里的‘伊四、意象的整体象征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今人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说,《蒹葭》“诗境[7]这话有一定道[9]。王国维《人间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理。在《楚辞》里,屈原就多用美人香草以自喻或象词话》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征自己的高洁品质、美好理想。王国维在《人间词[1]29网文讲,“《蒹葭》最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语》中谈“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诗歌主人公的[1]31,其形容“第二境”时,就借用了柳永词“衣追求和失落,而是它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境界”[1]31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伊”的指向也不是“她”,而是事业、学问。由此,《蒹葭》诗中,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完全可以做象征意义上的理解,即“伊人”是‘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一个情感的对象物,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家园,而且是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一直追寻的、永远的精神[7]。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家园。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的诗,与三、秋水: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蒹葭》有异曲同工之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揭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是在秋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水,也就是秋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水,其特点是盛大和难以跨越。傅道彬在《中国生高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殖崇拜文化论》中讲,“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10]这是自古以来追求者的无奈,也是自古以往之。”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义的需要和目的,来追求者的可贵。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义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参考文献][8]。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择水而[]]的对象”1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居,水边是男女相会的处所,所谓桑间濮上。而水又[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胡军.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是古人难以克服的交通障碍,以致欢乐常在河之彼[4]刘士林.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苇草———《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岸。《诗经》中,造成阻隔的往往是水,人的情感、人]():48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心,过不去的都是水。-54.《蒹葭》诗中,诗歌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是[5]侯文冉,杨延.《诗经》文献研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可谓上下而求索。其中,社,2010:106.[6]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道阻“且长”、“且跻”、“且右”,言求索之艰辛;“所[7]诗经·蒹葭[EB/OL].搜搜百科,[2012-10-28].http://谓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言可baike.soso.com/v7469975.htm.望难即。所追逐者,永远是“在水一方”,如幻影云[8]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这里,绵延的河水成了诗1990:116.歌主人公与“伊人”之间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同[9]熊志潮,宋银霞.大学语文[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时,“在水一方”的空间距离,在苍苍芦苇和水道漫2009:6.[10]司马迁.史记[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323.长的背景下,显示了心理上的距离和张力,那就是诗[责任编辑:张全顺]歌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的思念与惆怅。·86·
本文标题:-诗经-蒹葭-的意象分析-岳喜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0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