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11)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专项复习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什么?考纲说明考情回顾时间卷一卷二卷三2017《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留住乡愁》2016殷墟甲骨文格非《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2015《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艺术是什么》考情回顾时间2017年卷一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考情回顾时间2017年卷二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考情回顾时间2017年卷三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近几年全国卷考情分析把握1、客观选择题型,分值多年不变(9分)2、考查的重点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中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3、加强对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客观选择题:识破命题设置的陷阱怎么考?选择题干扰项设置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已然未然)歪曲事实因果混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顺序颠倒(时间、空间)太过绝对客观选择题的知识构建体系一、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1、删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删减修饰语而改变句意(内容扩大或曲解)。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改变句意。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因果颠倒、以偏概全等)5、遗漏。有意漏掉了一方面的内容来迷惑。6、拼凑。将意义有关胡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坚持一种信念(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1、审题:审清题干要求、审定阅读区间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仔细。3、掌握一个前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排除法。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主要的几种)。解题基本思路:读——审——找——比——排•2.审——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3.找——找原文。•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区间。•4.比——比文题。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确认对还是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解题前提:心静•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在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我们如果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偏做另一种理解,故意曲解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例:[2016·全国卷Ⅲ第1题C项]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对应原文]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对比判断]可见王国维要表达的意思是“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并不能说“就不会‘疑古’”,选项中“如果……就……”这个条件是不成立的。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1.曲解文意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例:[2016·天津高考第5题C项]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对应原文]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对比判断]根据原文可知,文化消费只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在概念范围上前者小于后者,而选项把两者范围等同了。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2.篡改原文将原文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颠倒对象。例:[2014·辽宁高考第2题B项]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对应原文]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对比判断]由原文可知,约翰·穆勒认为“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并非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3.张冠李戴原文中并未说到某个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例:[2015·全国卷Ⅰ第3题D项]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对应原文]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对比判断]选项前半句说的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工具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是正确的,但后半句说“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信息。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4.无中生有有时命题者故意删除、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词,来干扰考生。例:[2015·全国卷Ⅰ第2题B项]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对应原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对比判断]原文说“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和官府的强制推行陆续出现的,选项却表述为“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没有顾及到民间自发的力量。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5.以偏概全故意将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强加因果关系。例:[2016·浙江高考第8题A项]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对应原文]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对比判断]选项表述成了因果关系,而原文没有因果关系,所以造成强加因果的错误。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6.强加因果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例:[2014·广东高考第12题C项]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对应原文]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对比判断]原文认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歌剧比美国大片更有意义。选项只说那么一句话,而没有具体的限制条件,这就是对原文断章取义的理解。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7.断章取义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是绝对的情况。例:[2016·全国卷Ⅲ第1题D项]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对应原文]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对比判断]原文说“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而选项却说“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说法过于绝对。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8.过于绝对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例:[2014·安徽高考第3题B项]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对应原文]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对比判断]原文说“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说的是炫技“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而选项说成“势必”,混淆了或然与必然。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9.混淆偶然、可然与必然课堂小结:关注设题的三种情形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3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