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乐府“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采集民歌或文人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后来,人们将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我国古代有两次乐府民歌繁荣期——汉代和南北朝时期。汉代的乐府民歌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和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被称为我国古代“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汉乐府的代表作。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这首诗原名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不详。选自南朝文学家徐陵编辑的诗集《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集。朗读并概括:•小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以及作诗的缘由。二、语言知识箜篌(kōnghóu)槌(chuí)床伶俜(língpīng)绣腰襦(rú)葳蕤(weíruí)留待作遗(wèi)施(一)字词注音绣夹(jiá)裙玳瑁(dàimào)流纨(wán)素明月珰(dāng)公姥(mŭ)磐(pán)石拊(fŭ)掌便(biàn)言否(pǐ)泰窈窕(yǎotiǎo)鹄舫(húfǎng)龙子幡(fān)婀娜(ēnuó)踯躅(zhízhú)金镂(lòu)鞍赍(jī)钱鲑(xié)珍衣裳(cháng)摧藏(zàng)奄奄(yǎnyǎn)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另一条为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请将这首诗叙述的故事分为五个部分,并为每一部分拟一个精练的小标题。自请谴归(“十三能织素……及时相谴归)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尾声夫妻誓别(“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兰芝抗婚(“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双双殉情(“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夫妻合葬(“两家求合葬……戒之慎勿忘”)小标题情节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问题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同时,在诗中的作用是提摄全篇,又引起下文故事,奠定全诗悲剧基调。结尾:夫妻合葬化鸟诗结尾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来表达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头,开门见山揭示出她同焦母的矛盾。兰芝自述她从十三岁至十七岁的生活经历,她想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赋)。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做铺垫。另一方面证明后文中的“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是毫无道理的。“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因为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是件极为不光彩的事,可她宁肯被休也不愿意忍气吞声,初见他性格刚毅的一面。我们还可以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直白中,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研读发展部分1、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1)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2)兰芝遣归时的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3)兰芝与仲卿话别研读发展部分2、体味仲卿对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他们的恩爱,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有一丝希望。三、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塑造一个专断、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形象,朗读“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兰芝严妆:运用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手法,旨爱表现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丽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对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有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小姑告别: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谴的悲愤。兰芝善良又倔强的性格以及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细腻而又充分的表现。朗读“夫妻誓别”部分。思考:磐石和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段在情节上起什么作用?使用了比喻手法,表现了兰芝的对爱情的坚贞。一、强调他们在感情上能互相理解,互相眷恋,他们的分别是被逼的为后文他们的殉情奠定下基础。二、在分别时,兰芝既表明对爱情的坚贞,也表露对前途的忧虑,担心哪个性情暴烈的哥哥”恐不任我意‘,为下文的兄长的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伏笔。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过渡段。研读进一步发展部分在封建时代,女子被休回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着一部分分别写哪些内容,请概括。首先写了回家后母亲的态度。其次写了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首先写了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把兰芝被遣回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屈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表现出来。“大拊掌”表现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听完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悲伤不已。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这几句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再次反衬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表现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请分析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七句话,有质问“作计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话,表现自私横暴、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冷酷无情。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突然一口答应了婚事,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对比,为什么?请体会兰芝此时的心理。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因为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她已经拿定主意,决心以死来抗争。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从中已预感要发生非常事件。诗歌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突出太守家生活的奢华以及对婚事的重视,反衬出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质。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而去。东汉蔡文姬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给匈奴,后曹操用金赎回,改嫁董祀。魏文帝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两汉时期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是影响并不很大,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善封建礼教,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刘兰芝是一位出生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以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由他们的地位和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封建官员不可以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写照,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出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其次,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研读高潮部分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二人的行为符合他们的性格。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度的本质,所以她死很决绝。仲卿出身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所以他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的忠贞却使得他富有叛逆精神。请从诗中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请从诗中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誓天不相负。誓不相隔卿。忠于爱情请从诗中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颇有心机刘兄:作计何不量!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见利忘义冷酷无情趋炎附势(二)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休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背景介绍:《礼记》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三、人物形象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你认为本诗中“美好的东西”是什么?谈谈你对诗中人物的直觉情感。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1、本诗主要靠人物对话发展情节,塑造性格,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诵读、品味思考:(一)刘兰芝与焦仲卿分手时,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对爱情表示了忠贞不渝的情怀,但当其兄逼她另嫁时,她却回答:“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登即相评和,便可作婚姻”,立即应允了婚事。刘兰芝不是自语相违了吗?(二)品味习题二塑造人物的方法:2、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唐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训练:答案示例: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时代。例: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势、嗟老叹悲……(一)关于对焦仲卿形象的评价,有人认为:“焦仲卿软弱无能……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你的看法如何?1.完全同意上述观点;2.与刘兰芝相比,反抗稍有逊色,但不是“软弱无能”“消极反抗”;3.焦仲卿与刘兰芝在反抗家长专制、争取婚姻自由方面没有不同,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严酷性认识有别。四、延伸探讨如何理解《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含义问题A它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B它鞭挞了“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严重摧残。C它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D它反映了人们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C项理解错误(二)古今异义词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文中古:愚拙,凡庸;(真情挚
本文标题:孔雀东南飞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4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