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学号:XXXXXXXXXX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学生XX指导教师XXXX讲师年级XXXX级专业经济学系别经法系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X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学生姓名XX指导教师XXXX讲师年级2003级专业经济学2007年3月课题来源:指导教师指定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两国在上个世纪末都进行了经济制度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两国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改革方法,中国采用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法,俄罗斯采用的是激进式的改革方法,使两国的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效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制度改革方法的比较,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改革结果,总结出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各国改革提供了借鉴。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超级大国,它们两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中国和俄罗斯都是社会主义大国,两国的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两国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法,成为各国学者进行比较的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个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本文从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的具体过程入手,分析两国不同的改革方法对经济产生的不同结果,并总结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的教训和经验。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通过书籍、网络和报纸搜集资料数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遇到困难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07年1月25日-3月5日)1.选题2.收集资料3.写作提纲4.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06年3月6日-4月30日)1.论文初稿(3月6日-3月31日)2.论文二稿(4月1日-4月15日)3.论文定稿(4月16日-4月30日)第三阶段(2006年5月)论文答辩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问学者姓名:指导教师审查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___________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签字)年月系(部)主任审查意见:____________系(部)主任(签字)年月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学生赵晶指导教师刘生讲师年级2003级专业经济学系别经法系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年5月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赵晶摘要:上个世纪末,中国和俄罗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都进行了经济制度改革,改革结果都使两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但由于两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改革方式:俄罗斯采用激进的改革方式,而我国则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导致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从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不同方式入手,阐述中俄改革产生的不同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经济制度改革渐进激进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个世纪末两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两国的改革模式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所采取的模式当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两种。中国采用的是渐进式经济改革,俄罗斯采用的是激进式经济改革,取得了不同的成效。一、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比较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两国在相似的制度背景和国际环境下,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进行经济制度改革,中国采用稳健的、逐步的、分阶段的渐进式的改革方法,而俄罗斯采用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下文将具体分析两国改革方法的不同。(一)中国渐进式的经济制度改革我国经济制度改革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经济制度改革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改革的历史任务,规定农村经济改革是这一阶段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过去人民公社经营的体制,将集体的土地承包给每个农户分散经营,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但使用权归自己。改革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产量增长了。与此同时,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行合同定购制度,农副产品流通大大加快,农村经济生机勃勃,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为整个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第二阶段(1984年~1992年):城市经济制度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目标是调整城市经济政策,发展城市经济。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改变原有的国家计划经济,将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调控市场。市场发挥了调解经济的作用,政府用看不见的手来影响市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使中国经济向着良性发展。3、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3年开始到目前,主要是推行以公有资本占主体的公司制为基本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强调国有企业必须从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上进行根本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自90年代初到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运行在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因此可以说,中国改革的渐进性是指自1978年以来中国稳健的、逐步的、分阶段的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二)俄罗斯激进式的经济制度改革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即经济制度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方式,“休克疗法”更加注重经济改革的终极目标。叶利钦于1991年10月28日在俄罗斯的五次人代会上正式提出由盖达尔亲自设计的激进改革方案,并于1992年开始正式实施,改革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国家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一方面通过消减价格补贴、企业损失补贴、各项国家投资和各部门的预算拨款,大大压缩国家财政支出,消减政府财政赤字。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控制信贷投放量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进行税费改革,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努力使财政收支平衡,从而实现财政稳定。2、经济自由化改革。一是实行经营自由化,公民有权从事任何形式经济活动,鼓励公民从事经济活动。二是实行价格自由化,价格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市场成为价格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三是实行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俄罗斯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有权从事进出口业务活动。3、私有化改革。俄罗斯自1992年正式开始私有化,首要目标是变国有制为私有制。在城市,改革国有企业使之变为私有企业,使企业摆脱国家经济部门的管理和行政干预。主要通过无偿私有化和有偿私有化,先将小规模的企业改革,然后将大型企业进行私有化。在农村,改变单一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制度,从新调整土地关系,在农村全面实行私有制。俄罗斯的各项改革改革基本上是同步启动、迅速展开和互相呼应的,想通过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大量的根本措施,在几个月内就实现市场自由化和私有化,并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这种改革方法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非常冒进和激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二、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结果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经过经济制度的改革,对经济、社会和人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中国改革的结果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197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1999年GDP超过1978年6倍多。“九五”计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实际增长8.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三年于1997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翻的战略目标。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8%的指标。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①(摘自《向市场经济过渡:俄罗斯与中国》291页)2、工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很多主要工业产品位居世界前列。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与此同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农产品产量迈上一个新台阶,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稳定。在许多地区农业生产采用机器化,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而且解放了劳动了。剩余的劳动力成为乡镇企业的工人,有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3、对外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进出口额明显增加。出口商品结构也进一步改善,机电产品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外商看好了中国的发展趋势,纷纷来到中国办厂,获利的同时也帮助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了。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性消费支出比重开始下降,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而且居民不仅仅满足物质生活的充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对生活的追求有了转变。在节假日,旅游、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居民的业余生活呈现出多样化。5、科技教育快速发展自1978年以来,我国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政府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积极表彰科技工作者,使科技硕果累累。体细胞克隆羊的诞生、转基因试管牛的问世、“神州”号飞船的上天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又取得了新的重大进步。我国对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视,加大了教育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我国在卫生、体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社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二)俄罗斯改革的结果1、俄罗斯经济出现负增长俄罗斯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对工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建筑工业、轻工业、石油化工业、机器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产量均下降,工业的产量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国民经济的下滑。1991年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呈现出负增长的现象,1991年经济增长率为负12.8%,到1992年下降至负19.2,在以后的几年里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呈负增长态势。可见,经济制度改革对俄罗斯经济破坏程度之大。②摘自《过渡经济学:目标、道路与制度》191页)2、失业问题严重由于价格自由化和通货膨胀的爆发,使企业流动资金大幅度贬值,所有的企业面临着货币资金不足的问题,不管它们以前经济效益的好坏,都积累起了债务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价格动荡、购买力下降、产品销售困难,使得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就不得不大幅度裁员,使得失业人员剧增。而且整个国民经济衰退,失业人员再就业就成了又一难题。3、通货膨胀严重1992年1月政府放开物价后,物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急剧恶化,物价一下子上涨了许多倍,一月份物价暴涨了245%,最高时达到4位数,人们手中的存款顿时化为乌有,而且市场上的生活用品物价上涨严重,再加上经济衰退,工资减少,居民难以维持生活。靠退休工资的工人,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在艰难中度日。③(《中俄经济学家论中俄经济改革》,45页)4、科学技术实力严重下降俄罗斯经济制度改革对科学领域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政府对科技发展不重视,资金的不断减少,技术和情报装备老化,人员减少,思想退化等都不利于科技发展。科技发展的滞后也使一部分科学家外流,使得科技发展陷入困境。5、居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俄罗斯改革以来,通货膨胀严重,人民手中的资金大幅度贬值,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由于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多,人们都处在危机的边缘,随时有失去工作的危险。有工作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谈不上生活质量。人们生活困难,社会治安也每况愈下,犯罪率攀升。卫生、教育和文化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方式,减少了改革带来的社会成本,使人们逐渐承担改革的社会代价,改革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反,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追求一步到位,快速完成新旧体制的转换。但没有实现发展经济的作用,反而使经济衰
本文标题: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