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诗歌鉴赏-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概念释析:所谓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题目标志:含有“题”“书”“画”“图”“书”“扇”等字。巫山枕障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李白考情分析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时有出现,分别是06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年宁海卷《题李世南画扇》、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题画诗特点①化静为动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③借题发挥即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①化静为动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qí]。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化静为动06年全国卷Ⅰ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力,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化静为动类: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虚写实写想象区分诗中的虚实区分诗中的虚实牧牛图干戈扰扰遍九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田锡虚写实写对比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08年宁夏卷【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六种景物。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好处: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变无为有(虚实结合)类: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③借题发挥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墨葡萄【明】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化静为动比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署:衙门。2.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3.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借题发挥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画诗的主题:1.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2.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拟人托物言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句句写白鹭,其实句句写人写自己。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4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示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2019年全国1卷)题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诗意:画作上满眼都是浩荡的长江水,一片苍翠的是哪里的群山?原来的万里江山,如今都在一窗大小的画中。树木都笼罩在暮色中,一片白云飘荡在天边。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纵然吟尽诗文,也吟不出其中的诗意。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意思是“原来的万里江山,如今都在一窗大小的画中”。选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令人玩味不已。回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和明确尾联的含意: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纵然吟尽诗文,也吟不出其中的韵味。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是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
本文标题:高考诗歌鉴赏-题画诗-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5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