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关人口、城市化、消费水平、作物产量的预测方法,土地供给量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重点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预测方法,土地供给量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预测的方法,土地资源潜力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一)预测的概念1、预测的定义: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知状况。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2、预测与决策和规划的区别与联系一、预测的原理现状预测未来结果决策、计划结果的实现①预测和决策的关系: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②预测和规划的关系:预测是规划的科学工具③三者联系:预测在决策之前,规划在决策之后,规划既是决策的产物,也是预测和决策实现的桥梁。(二)预测程序确定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收集基础资料检验现有资料实施预测过程分析预测误差(三)预测方法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常用的有15~20种,三类:1、定性预测(因素分析法)非数据分析——→对土地利用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2、定量预测(建立数学模型)3、综合预测(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土地需求量预测定义:是指对于一定规划期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影响因素: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二、人口预测人口预测:就是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等。人口自然增长法人口预测方法劳动平衡法二、人口预测的方法(一)人口自然增长法1.思路: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2.前提条件: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3.计算公式:00()()()(1)()ttttPPKcd实例一例:我国1982年终人口数为10.15亿,若按1981自然增长率14.55%0计算(迁入迁出人口忽略不计),预测201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解:根据公式有:得:00()()()(1)()ttttPPKcd00()()()(1)ttttPPK(20101982)(2010)(1982)(10.01455)10.1515.21PP(2010-1982)(1+0.01455)亿二、人口预测的方法(二)劳动平均法1.思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2.计算公式:1AP(B+C)式中: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名词解释基本人口: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其数是可根据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以汇总而得)。服务人口:是指从事行政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力人数(与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的完善程度,居民点性质功能等因素有关)。被抚养人口:是指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参加生产活动的人数。不同城市人口构成城市分类人口规模人口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特大城市100万以上27~3221~2642~52大城市50~100万28~3320~2542~52中等城市20~50万29~3419~2442~52小城市20万以下31~3518~2342~52工矿区31~3617~2242~52实例二例:已知某集镇2001年底人口为2000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估计2005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05年总人口数。解:根据公式得:100080040001P人(0.15+0.4)1AP(B+C)1、城市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存在状态下不断推进的过程。2、城市化的表现:突出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形成和聚集,人口的增殖和进一步的聚居。3、城市化的度量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4、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本建设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和多指标综合预测法。三、城市化水平预测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用指标1.主要指标法⑴人口比例指标: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⑵土地利用指标:是指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比率。2.复合指标法⑴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⑵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⑶城市(建成区)的大小。⑷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⑴实践者:吴友仁教授⑵理论依据: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商品率。⑶研究中以粮食年增速度为5%、4%和3%;粮食商品率为20%,城镇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粮食300公斤,则我国2000年城市非农业人口分别为4.18亿、3.3亿和2.72亿。⑷结合我国实际,认为第二种方案的预测结果较为合适。(注:1992年城市人口为3.23亿人)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⑴实践者:周一星教授⑵预测模型:式中Y—城镇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X—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人);⑶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超过40%。⑷考虑我国实际情况,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定为30%较合适。40.551lg74.96xy3.基本建设规模预测法⑴依据:资料表明。每位新增城镇人口平均基建投资为6000~7000元。⑵思路:根据可能增加的基建投资额,来确定新增城镇人口和计算城市化水平。⑶示例:若增加1.6亿人,则需增加基建投资9600亿~11200亿元;按18年规划,每年需投资约533亿~622亿元;再与可能增加的基建投资额相比,以确定新增城镇人口和计算城市化水平。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⑴思路:根据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机械迁移人口数和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数来推算城市化水平。⑵计算公式:式中—规划年城镇人口;—基期年城镇常住人口;—机械迁移量;—预测年限;—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期年农业总人口;—劳动力系数;—规划年耕地面积;—每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剩余劳动力转化率;—带眷系数00(1)(1)/nnnYYrCnArdStRnY0YCnr0AdStR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基本思路:常采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预测(商品粮增长量预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预测)、工业增长速度预测、国民收入增长率预测和基建投资数额等多指标综合预测法,根据预测结果加以综合得高、中、低三种方案,再结合考虑其它相关因素,最终预测城市化水平。四、消费水平预测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低标准:热量9978.84KJ/人.日,蛋白质75克/人.日,脂肪65克/人.日。2.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2000年人均消费构成设想:粮食(成品)155kg,肉类24kg,蛋类12kg,鱼虾6kg,食用植物油6kg,食糖6kg,奶类24kg,蔬菜120kg,水果48kg,折算热量为10878.4KJ/人.天。⒊示例:江苏省2000年人均消费水平、小康水平、富裕水平(如表1和表2)。表1江苏省2000年人均消费水平单位:kg种类现有全省人均消费水平小康水平富裕水平加工口粮223180165肉12.52124禽4.51216奶2.51530蛋7.51520水产品9.52124豆类9.01318植物油6.8912蔬菜120135135水果6.02025瓜类35.06070食糖4.066合计450.313512527表2江苏省2000年人均消费水平种类小康型富裕型数量kg热量Kj/人.d蛋白质g/人.d脂肪g/人.d数量kg热量Kj/人.d蛋白质g/人.d脂肪g/人.d粮食1807301.0845.312.31656694.441.611.3肉类21840.985.532.024962.326.338.8禽类12258.157.66.916344.3410.29.2奶15120.51.41.630241.02.83.3蛋15282.06.94.820564.012.29.6水产品21350.628.03.224467.7711.14.5植物油9928.4324.0121238.0532.9豆类16732.2874.318825.099.84.9合计28910811.4683.484.730911681.7393.9114.3⒋我国小康标准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热量10878.4kj、蛋白质72克(优质蛋白质约占三分之二)、脂肪72克。为此,每人每年需口粮213kg,水果23kg,蔬菜120kg,肉类25kg,蛋类10kg,奶类6kg,水产品9kg,食用植物油8kg,食糖8kg。五、作物产量预测(一)年平均增长率法:式中——预测期末作物单产水平()——预测基期作物单产水平()——年平均增长率——预测年期0(1)nnaarna0arn2/kghm2/kghm(二)趋势外推法思路:根据历年产量资料,绘制出历年产量动态变化趋势图,再依据图形选择适合的线性趋势预测模型,来预测作物产量。如直线型:指数曲线型:二次抛物线型:五、作物产量预测YabxxYab2Yabxcx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分析现状,为了警示未来1.目的(1)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条件(自然、社会)(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其布局特点(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的效果(5)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土地资源的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绝对量分析:包括已利用数量和未利用数量相对量分析: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类型来表述。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对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1949年面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土地总面积144.001、耕地14.6814.682、园地0.160.163、林地18.7518.754、牧草地58.791.3415.3939.922.145、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710.716、交通用地0.300.307、水域3.383.388、未利用地47.234.840.760.522.9738.141996年面积144.0019.521.5034.1439.923.640.826.3538.14(+)(-)0+4.84+1.34+15.39-18.87+2.90+0.52+2.97-9.09(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2、评价方法:评价系数法3、土地利用评述通过以上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当地土地利用做出结论。①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③从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出土地利用建议④提出提高土地内涵及外延生产力的途径⑤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土地质量评价的类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一、土地适宜性评价1、概念: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2、评价程序:准备工作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划
本文标题: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6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