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技术的定义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代表媒体—工具论的典型定义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70年定义和Lumsdaine.A.A的1964年定义。手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定义如AECT1972年定义、尹俊华等的1996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7年定义。理论—实践论:这种观点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定义的提出而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关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教学(学习)过程和教学(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优化教学、实现有意义学习、促进人的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建构和探索新型教学(学习)模式;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现代教材体系,开发各类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实验,建立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加强培训,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网络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实现有意义学习是达到最终目标的主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原则: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当前教育技术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新的技术手段,没有从根本上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没有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学习,没有转变教育观念,尚未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过程和人的发展的深刻影响。育技术的应用必须紧扣现代教五个环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五个环节。(1)“设计”主要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的设计。(2)“开发”主要指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和集成,组织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3)“利用”主要指将各种技术和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及相关系统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提高它们的绩效。(4)“评价”主要指对相关系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规范要求)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评价中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应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评价标准进行测量与比较。(5)“管理”主要指对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1)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2)基于卫星、电视、广播的远程教学方式;(3)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个别化交互学习方式;(4)基于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方式;(5)基于因特网的远程通信教学方式;(6)虚拟现实仿真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1.再现功能该功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将所介绍的对象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微观与宏观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教育、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2.集成功能该功能可把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体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3.交互功能该功能可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以及人人之间的远程交互学习。4.扩充功能该功能所提供的大容量多媒体软件和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5.虚拟功能由计算机仿真生成的虚拟现实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使学习者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教育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P8)1993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简称ISTE)就制定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forTeachers,简称NETS),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开始《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标准)》的制订工作。该标准的内容涉及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相关的评估细则,以及达到各技能等级的培训课程所需的基本内容。标准将根据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分别制定三个不同的版本学科教师版:主要侧重于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管理人员版:主要侧重于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术,以增强工作效率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的管理工作。技术支持人员版:主要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等方面。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信息社会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名词演变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阶段时间新媒体的介入新理论的引入萌芽阶段19世纪幻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起步阶段20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播音《学校中的视觉教育》初期发展阶段30~40年代有声电影、录音戴尔《经验之塔》迅速发展阶段50~60年代电视、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斯金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系统发展阶段70~80年代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教学系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网络发展阶段90年代后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国内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名词演变阶段年代重要纪事萌芽阶段20年代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开始用幻灯、电影宣传棉花种植起步阶段30~40年代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更名“电化教育讲演场”,首次使用“电化教育”名词,1945年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建立电化教育系初期发展阶段50~60年代幻灯、录音、电影进入学校,开设电教课程,设立电教机构,出现电教专业人员停滞阶段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电教事业遭受严重破坏迅速发展阶段70~80年代1984年起设立电教专业,计算机教育,系统发展阶段90年代后两项新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两种新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介入,信息高速公路,开展教育技术实验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1、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理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EdwardL.Thordike)、华生(JohnWatson),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等。桑代克的试误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学习律:准备律(lawofreadiness)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作好准备有关。效果律(lawofeffect)只要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产生。练习律(lawofexercise)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华生的主要观点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强调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学习规律频因(frequency)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近因(recency)律: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的成功要靠及时的强化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为机器教学。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第二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代表人物: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加涅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基本观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知识要以适合不同认知发展水平表征出来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方式(1)强调学习过程教学是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2)强调直觉思维帮助学习者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3)强调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4)强调信息提取要对信息进行组织,以便于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人类记忆的性质:选择、转变、存储信息信息存储的方式:转换和重新编码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加涅学习过程的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告知目标——激起期望•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促进迁移
本文标题:教育技术的定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8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