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7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案1.doc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严密而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公式探求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渗透如上所说的多种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高考等级要求】C级【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一般性的推广。【突破措施】先由特殊情形引入再向一般性过渡,充分挖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以达到对公式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教材必修4的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是高考的重点考点,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一般在填空或解答题第15题出现。教材在学生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教科书中采用了一种易于教学的推导方法,即先借助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出α,β,α-β均为锐角时成立.对于α,β为任意角的情况,教材运用向量的知识进行了探究.同时,补充了用向量的方法推导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这样,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便具有了一般性。【学情分析】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他们经过半个多学期的高中生活,储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具准备】小黑板圆规【学法设计】独立思考,生生交流探究,小组合作【知识链接】诱导公式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一、产生对公式的需求引入新课(1分钟)首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消除对cos(α-β)=cosα-cosβ的误解,说明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不能按分配律展开。并鼓励同学对公式结构的可能情况进行大胆猜想和尝试性探索。二、自主探究引发思考层层深入得出结论(8分钟)独立思考以下问题:(1)向量的数量积则(2)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表示由图可知:(),()则问题1:问题2:由出发,你能推广到对任意的两个角都成立吗?问题3: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一)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设如果,那么故实际上,当为任意角时,由诱导公式总可以找到一个角都可转化,使。综上所述,,对于任意的角都成立。根据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你可以猜猜提示:令(二)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学生回答)结论:注:1.公式中两边的符号正好相反(一正一负);2.式子右边同名三角函数相乘再加减,且余弦在前正弦在后;3.式子中α、β是任意的。4式子的逆用,变形用正因为α、β的任意性,所以赋予C(α+β)公式的强大生命力三.互相交流,小组活动公式应用闯关(12分钟)第一关:小试身手请用特殊角分别代替公式中α、β,你能求哪些非特殊角的值呢?(选择的特殊角可以是30°60°45°等)(1);(2);(3);……问题预测:学生动笔自由尝试、主动探索。有的同学说会求cos15°、cos75°、cos105°、cos(-15°)、cos165°……的值。甚至可能有的同学会说他验证了cos30°=sin60°…….(让同学感受获得公式后的第一份喜悦)由于初学公式的应用,我选择其中之一作示范。第二关:再接再厉若β固定,分别用代替α,你将会发现什么结论呢?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发现余弦的诱导公式可用C(α±β)公式得到证明:初步让学生发现C(α±β)公式是诱导公式的推广。(从而让同学感受获得公式后的第二份喜悦)第三关:各显神通倘若让你对C(α±β)公式中的α、β自由赋值,你又将发现什么结论呢?(1);(2)(3)(4)……问题预测:可能有的同学发现cos2α=cos(α+α)=cos2α-sin2α,这是以后要学的二倍角公式,还有的同学发现:cosα=cos[(α+β)-β]=cos(α+β)cosβ+sin(α+β)sinβ,甚至有调皮的同学发现cos0=cos(α-α)=cos2α+sin2α=1,这就无意中证明了平方关系,……,(据此,让同学感受到C(α±β)公式的强大功能)。(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提示)。注:按课本编排未必能让同学注意公式中α,β的任意性,(而正是因α、β的任意性,所以才赋予C(α+β)公式的强大生命力)。于是我设计上述三个有层次的A,B,C级的问题,留时间先让同学用特殊角自由赋值,逐渐摸索、尝试,不断总结、归纳。这样更能使同学亲自感受公式的强大功能,并掌握赋值法。四.师生共同活动数学运用(10分钟)1.例题:知,求的值。解:由,得又由,得由余弦的和角公式得注意: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2.变式练习能力提高解:由,得又由,则得由余弦得差角公式得五.达标检测:(10分钟)(1)cos80°cos20°+sin80°sin20°,初步学会逆用公式。(2)cos130°cos5°-sin130°sin5°(3)cos215°-sin215°,为二倍角公式埋下伏笔。(4)cos80°cos35°+cos10°cos55°,逐步学会把不符合公式结构变形使之符合。(5)(2004全国高考题)设,若,则,利用高考题的引用让学生串连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⑴.⑵.-⑶.⑷.⑸.六.学习反思(2分钟)知识网建构:七.课堂总结:(2分钟)1、牢记公式的结构特点,学会逆用公式。不符合公式结构特点的,常通过诱导公式变形使之符合。2、强调公式中α、β的任意性,是本节内容的主线,它赋予了公式的强大生命力。注:逆用公式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公式的重要标志。通过步步加深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一种化归思想。八.作业布置1.教材第94页,感受理解第1,2.3题2.探究:知道了,你觉得也有类似的规律吗?九.板书设计课题: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例题变式练习十.【教学反思】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任意角三角函数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以及二倍角公式的知识基础。之前我在新旧教材中都讲过这个内容,经过这次培训,我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设计,重新备课。就之前与之后的教学,我进行了反思。一、反思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的灵魂是三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态度和情感价值观需要学生参与获得。这样,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但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行动、思维就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数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参与我们的教学中来。二、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之前旧教材的教学,我们只关注公式的应用,而轻视公式的由来,这样符合公式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次的教学设计我从如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出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兴趣。(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过程:之前旧教材的教学是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推导两角和的余弦,再赋值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是很多。而新教材采用了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推导方法,即先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出α,β,α-β均为锐角时公式成立。对于α,β为任意角时的情况,教材运用向量的知识进行了探究,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向量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采用了新教材的思路。(三)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简单应用。除了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我补充了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针对性较强。
本文标题:2017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案1.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2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