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09年各地试题精选)整理人:连城二中罗春旺1.(山东省聊城市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1题)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D从材料“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知①正确;从封地主要在农业区的山东、山西知②正确;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知④正确。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知③不正确。2.(江苏省无锡市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1题)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C①仲雍、③召公同为王族,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3.(2009年1月肇庆市高三期末评估2题)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解析】B提取信息:根据等级的不同殉葬用品也不同,实际是周朝的礼乐制,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划分。4.(2009年1月肇庆市高三期末评估3题)“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C“齐人”“鲁人”反映的是分封制,这种表述被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逐渐代替,主要是因为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5.(2009年1月苏州市高三调研1题)观察以下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A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影响周王统治的稳定性,判断④错误。6.(2009年1月佛山市高三质检1题)成语“问鼎中原”所反映周朝的政治状况是A西周早期周王室实力强大B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C宗法观念维系社会稳定D周王室衰微,无法控制诸侯【解析】D注意题干中问的是周朝政治状况。B倾向文化,D是政治。7.(2009年1月山东乳山市高三期末1题)如右图所示,这是一幢古代建筑-----太庙,它座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由此可知它与古代哪一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A、内外服制度B、宗法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解析】B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指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在一起,由商王直接控制和管理。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方。可排除。CD不符合,中国古代和祭祀祖先有关的制度是宗法制。8.(2009年1月山东潍坊市高三质检1题)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A.井田制B.分封制C.礼乐制D.宗法制【解析】D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体现了家族的观念。9.(2009年1月江苏南通市高三期末调研1题)《左传》记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作用B.宗法制的作用C.郡县制的作用D.君主专制的作用【解析】B提取信息:材料前半部分指在宗法制度下,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因此形成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材料的后半部分),由此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材料是直接反映了宗法制的作用。10.(2009年1月江苏镇江第三次调研1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解析】A“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郡县时代”指秦朝。“封建时代”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达到封邦建国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11.(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1题)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中国人的这种文化情结源于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解析】C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题干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与血缘关系相联系,因此选C。12.(2009年2月广东湛江市高考测试题(一)1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称霸,礼崩乐坏,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下列现象的出现与这一背景有关的是A.“朝秦暮楚”,人才流动频繁B.焚书坑儒C.周王“烽火戏诸侯”D.“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解析】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朝秦暮楚”典故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这可以体现出诸侯争雄称霸。B是秦朝,C是西周分封制特点,D是宗法等级制度,都无法体现礼崩乐坏。13.(2009年2月安徽合肥市高三第1次质检1题)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2005年回乡祭祖情景,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A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源于宗法制,而宗法制就起源于夏商周时期。14.(2009年2月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1题)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解析】B从上述甲骨文中可看出当时已出现诸侯,封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15.(2009年2月宁波市高三八校联考1题)“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解析】C提取信息:西周通过宗法制主要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从而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16.(2009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文综模拟9题)史书记载,结束丁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广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叮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解析】B提取信息:“立嫡以长不以贤”反映了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17.(2009年3月山东烟台市高三诊断9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解析】A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审题、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灵活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影响,学生往往把题中的“封建时代”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大阶段中的“封建时代”,按此理解,中国从秦朝进入到封建时代,直至清朝,那么BCD皆可选。题中的“封建时代”,是地方行政组织,应该为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通常理解的“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应该为题干中的“郡县时代”。18.(2009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一模1题)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解析】C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到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19.(2009年3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一)1题)《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B.两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C.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解析】B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反映的是分封制,诸侯、卿、士、庶人等按等级递减又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因此B符合材料意思。A、C只涉及宗法制,而D是在封建社会。20.(2009年3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1题)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解析】A。读清材料含义“上天为民求主,降大任于汤,使为民主”,即汤为民之主人。并非真正的多数人享有权力的“民主”。21.(2009年3月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1题)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制度动摇B.江南经济超过北方C.分封制的动摇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解析】C提取信息:楚国、吴、越等诸侯国国君称王,事实上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所以表面看是违反了礼乐制,实质是反映了分封制的动摇。22.(2009年3月福建龙岩市高三质检2题)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联结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古代宗法制的影响B.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C.古代分封制的遗风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解析】C分封制只是先秦时期实行,封建社会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家谱与血缘关系密切,故A正确;修家谱为了激励后世,故D正确;族谱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封闭性。23.(2009年3月临沂市高三教学质检1题)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A解题关键是紧扣“本质问题”,根据天子、诸侯、大夫、士在用鼎制度上的层层递减的差异,揭示出盛行宗法制的西周奴隶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BD与材料无关,C与西周青铜铸造发达的史实相反。24.(2009年3月临沂市高三教学质检2题)当时,“天子之鼎”由谁传承?A.周王妾所生长子B.周王所宠儿子C.大臣公推人选D.周王正妻所生长子【解析】D结合西周宗法制核心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可知D项符合题意。25.(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1题)史学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个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研究历史A.局限于文字记载B.只重视古代神话传说c.局限于考古研究D.局限于权威观点【解析】A材料的意思是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从实际情况看,东周以前确实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但是研究历史依靠的材料不仅有文献资料,还有出土文物等,如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就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可靠资料。故答案为A。26.(2009年3月厦门市质检1题)《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
本文标题: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