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
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巴人建巴国,“咸溪”后照河才是巴人真正的祖宗河■史上四大“理想国”全出自渝东南,黔江3个,酉阳1个编者按:本报副总编辑石邦科先生,对民族源流、民族文化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黔江、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远古文明。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去寻觅、爬梳,不停地调查走访,呕心沥血,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史料,搜集大量专家学者的著作、观点,从黔江、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地质地形、山川河流、物产、气候、民风民俗等方面综合考证,得出“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的惊人结论,推翻了以往的“清江长阳说”、“三峡巫山说”、“四川阆中说”、“陕南汉水上游说”、“甘肃天水说”、“鄂豫交界丹江说”、“湘北岳阳说”等巴人起源说,写出了近10万字的《渝东南远古文明探秘》学术论文(初稿)。该论文如一枚重磅炸弹,或将在学术、文史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和弘扬黔江、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大地助推作用。日前,《水市原是燧人国》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好评,现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再刊发《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一章,以飨读者,并以此文作为黔江区建区十周年的特殊贺礼。同时希望有关行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一、黔江是远古人类生存最理想的乐园古代巴人到底起源于何处?建国于哪里?其先王葬在什么地方?诸多问题一直是谜,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考证、探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如“清江长阳说”、“三峡巫山说”、“四川阆中说”、“陕南汉水上游说”、“甘肃天水说”、“鄂豫交界丹江说”、“湘北岳阳说”等等,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是古代巴人起源于湖北清江流域的宜昌市长阳县。不过,根据我多年从史料、地质、气候等方面的综合考证,巴人实起源于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武陵中岭山,并非如传统所说的“湖北长阳”等地方。要考证清楚巴人的起源,我认为,必须知道人类起源和远古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7大条件:(1)必须有山地,森林茂密,有足够的果实和动物,以保证食物来源,且易于躲藏,过于平坦开阔的地方如平原则不利于躲藏;(2)洞穴众多,便于睡眠休息和避风藏身;(3)气候良好,气温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4)接近江河,提供足够的水源,但江河不能太大,因人类初期生产力极低下,江河太大则很难征服、利用。利用大江大河则是人类发展到有了矿业、较发达的航运业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后的事情了;(5)天然淡水盐至关重要,是人类进化、提高智能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因为人类初期尚不能提炼、开发,只能与其他动物一样,依靠食用天然盐水;(6)一定的沼泽,以便补充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食物;(7)必须在北纬30度附近,因为根据“天人合一”观点,这是人类起源的生命线,事实上,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如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墨西哥古玛雅文明及古希腊文明等,皆出于此线附近。以上7点是人类起源与远古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考察巴人的起源还必须考虑两点:一是要弄清楚巴人的先祖伏羲的起源地(此点另有专题论述,故从略);二是必须要有丹砂,因为巴人尚巫。古人没有改变环境的自由,只有选择环境的自由。黔江区地处东径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纬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间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系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273.5天。境内沟壑纵横,洞穴密布,沼泽较多(如马喇、鹅池远古时均为沼泽洼地),森林覆盖广,植物茂盛,动物极多,水中鱼类资源丰富,有天然盐水和盐泉,古时出丹砂(紧邻的酉阳和贵州铜仁至今仍产丹砂),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以上9点全部具备,是名副其实的人类起源和远古人类生存最理想的乐园。再看“长阳说”等其他十几种说法,少则缺一二项,多则缺三四项。须知对于远古人类,缺一项就是致命的,何况几项。唯有黔江及渝东南全部具备,因此黔江及渝东南不仅仅是巴人的起源地,我认为也是整个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二、“咸溪”后照河即古盐水后照河,又叫后灶河,清《黔江县志》称为“咸溪”,曾为“黔江十二景”之一,清《黔江县志》云:“即县西七十里之咸溪(余按:后照河)。悬磴二十余丈,瀑布飞流如珠帘玉屑。按其味咸。”《彭水县志》记载:后灶河发源于黔江区沙坝乡武陵山,至龙溪乡大岩坎入彭水县境,由东南向西北,纳灰溪河,至郁山镇汇入郁江。经我实地考察,后照河有3条较大支流,均发源于黔江武陵山:一为黔江沙坝乡武陵山小地名“太来号”处,且我疑“太来号”系“太昊”之音变;一为黔江石会镇武陵山脚的武陵村;一为黔江石会镇武陵山脚的五坪村。后照河系郁江支流,从天生桥至后照坝成一峡谷,或塘或滩,水清澈见底,两侧岩壁陡峭,树木丛生,羊肠小道穿越其中,由河底弯弯曲曲到达岩沿,似路非路,陡岩峭壁,洞穴成群,有山王洞、杯子洞、月亮洞、山羊洞、黄金洞、马岩洞等等,又有天然盐水,是原始人类的理想栖息地。鹁鸠井、皮带井、鸡鸣井、歧井,河岸盐井、盐灶遗址至今犹在。查清《黔江县志》、《黔江地名录》等,咸溪(后照河)为天然盐河,而且黔江境内以前天然盐泉、盐井众多,如黑溪原苏维村曾有一天然盐井“新井咸”;濯水曾有一盐井“班井咸”;石家有“咸井沟”;杉岭也有一条小“咸沟”,《黔江县地名录》称“传早年此沟出盐水”。我以为,禀君务相遇“盐水女神”之“盐水”即“咸溪”后照河。因为四川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任乃强在《四川上古时新探》一文中说过:“郁山盐泉为古代大西南两大天然盐泉之一。”一般学者多将古“盐水”解释为恩施之清江,实则有误。经我调查,清江的天然盐水、盐泉,既没有后照河、郁江的数量多,也没有后照河、郁江利用方便。这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是一点不能忽视的。更不要说长江三峡的云阳、万州等地,那时的人们根本驾驭不了大江大河,利用也极不方便。由此,这些地方的开发、利用肯定要在“咸溪”后照河的后面。又,后照河(即盐水)距黑溪(赫胥氏)、黄溪(华胥氏)极近,华(赫)胥氏为有名之“女儿国”(关于华胥、赫胥,另有专题论证,此处从略),故禀君务相所遇之“盐水女神”,应为这个部落之女首领。三、禀君务相就是后照之子顾相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嗥(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宋人罗泌《路史·后记》也说:“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这两则记载说明:古代在西南地区确实存在着一个巴国;巴人属太嗥(昊)伏羲氏世系(太昊伏羲生于今黔江冯家,另有专题论证,此处从略),太嗥(昊)伏羲的玄孙“后照”及其子顾相便是巴人的祖先。董其祥先生在《巴史新考》一文中认为:“伏羲本是巴人的祖先。”我深表赞同,但董先生认为“乘厘”即是“禀君”,我认为是错误的,“乘厘”应是“禀君”的祖父。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文中说:“看来‘太皞生咸鸟’一句,是表达巴人族源的省文。从‘咸鸟’起,才是巴族祖先可知者的开始。”“咸鸟的咸字,就是古代咸味的本字,应与盐有密切联系。”再结合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分析,伏羲玄孙“后照”生子顾相与巴氏五子中的禀君“务相”应是同一人,因“顾”与“务”谐音;且“务”、“巫”谐音,务相者,大巫也。也就是说,后照是巴国的奠基者,真正立国应从务(顾)相开始,是为禀君。另,中塘乡有地名“后槽”,也疑为“后照(灶)”的变音。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巴人先建巴国于清江或三峡一带,其实不然。因为太昊伏羲生活在1万年以前,后照系太昊伏羲玄孙,按常理也不过在太昊伏羲之后最多二三百年时间,那时尚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云阳、巫山、万州一带虽出盐,但要征服大江大河,利用甚至开发长江里的盐,是非常困难的;而后照河、郁江不大,又有天然盐泉,利用和开发均不费力,应为最佳选择。四、廪君出于黔江武陵中岭山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敝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秦嘉谟辑补本)》称: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世本·下·侯国氏姓(雷学淇校辑本)》说: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山有二穴,其一色赤,其一色黑,如丹漆状。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于水内,约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阳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莫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十余日,廪君思其便,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缕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以上3则史料记载叙述基本一致,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巴族五姓的来历、迁徙路线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结合太昊伏羲及后照的出生地点、生活情况等,以及本人的实地考察,可以得出以下7点结论:其一,“廪君之先,故出巫蜒。”“蜒”与“蜑、疍、蛋”相通,蜒民即疍民,意即生活在水上的人,或从水上而来的人;“蜒”又与“盐”同音,故蜒民即盐民。“疍民”的意思就是会利用盐水的巫(伏、濮)人。从“姓巴氏”、“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可知“巴人”名称即源于“巴氏”。巴人的祖先后照及其子顾相就是太昊(皞)伏羲的后裔,即太昊伏羲是巴人的总根源。顾相就是巴国真正的“开国皇帝”禀君务相,“顾”与“务”谐音,所以顾相即务相。我查了很多专家学者有关文章,基本没把“伏羲——后照——顾相即禀君务相”这层关系理清,尤其是没弄清楚“顾相即禀君务相”,所以考证了半天也不知所云。其二,夷水就是盐水——咸溪后照河,既不是恩施的清江,更不是万州至宜昌长江三峡一带的什么河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7《夷水》载:“盐水即夷水也。”“夷”与“盐”一音之转,“夷水”即盐水之意,当然就是咸溪后照河了。务(顾)相先祖伏羲出生在黔江正夷,故又称“夷人”。今日四川、云南的彝族就是从渝东南迁移过去的,2010年6月,我在贵州铜仁参加第22届中国少数民族报纸好新
本文标题: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2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