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近代汉语概论第三讲语法一、语法研究的若干视角语法研究应重视描写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如下视角:A、时间和地域;B、范围和频率;C、沿用和替代;D、整齐与参差;E、配套与空缺;F、分工与混用。P137-1441、概念:范围、频率。P139范围:语法形式在语言内部能够使用的场合,它反映语法形式的实际功能(语法功能、搭配功能等)频率:用来衡量语法形式在实际语言里使用机会的多少。二、词缀——前缀和后缀,又称虚语素(词根又称实语素),是构词成分。2、后缀“们”还有哪几种不同写法?“你们”、“我们”的合音分别是什么?P140——大概从宋代起,“们”的不同写法有:“门”、“每”、“懑”、“瞒”等。“你们”的合音词是“您”;“我们”的合音词是“俺”。此外,“我”“你”“他”还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用法。3、动词“把、将、捉、拿”、“休、罢”,介词“被、吃”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一种什么语言规律?P141同步引申造成了许多整齐的语法现象。“把、将、捉、拿”都有“握、持”的意思,又都虚化为表示处置意义的介词;“休、罢”都有“停歇、结束”的意思,又都虚化为句尾助词,表示祈使和酌定的语气;“被、吃”是常见的表示被动的介词,又都可以表示原因。语法发展同时又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如表置的介词“拿”出现较晚,表祈使的助词“休”在明代以后逐渐从文献中消失,而“罢”则一直使用到现代。这一种变化说明了整齐和参差的语言规律。4、为什么在金元时代出现了“我们”的合音“俺”、“你们”的合音“您”,却没有“他们”的合音?P143语法形式的空缺常与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心理特点有关。古代汉语较少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唐五代才有所使用,但使用频率仍明显低于“我”、“你”,因而它们在金元时代难以演化出合音形式。至于“打+V”中的V只限于表示人的行为动作,那大概是一种语言心理的体现。5、混用现象的三种情况。P144第一种是双向代用,如介词“从”和“向”,前者一般表示起点,后者一般表示趋向,但是“从”有时也可以表示趋向。第二种是单向代用,如疑问代词“谁”和“甚”,前者指代人,后者指代事物,但近代汉语作品中常有“姓甚名谁”的问法,其中“谁”的作用却相当于“甚”,而“甚”用作“谁”的例子就很难看到。第三种情况是互相混用,区别消失,如指示代词“这”和“那”,前者指近,后者指远,但有时并没有远近之别。二、词缀——前缀和后缀,又称虚语素(词根又称实语素),是构词成分。6、词缀与词是怎样区分的?(原则)P145(1)词缀是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助词是词。(2)词缀的使用属于词法范围,一般与整个句子没有直接关系;助词的使用则常常会对句子的结构、时态或语气产生影响。近代汉语常见的前缀有:阿、兀、老、打、所、有,等等。P146-153近代汉语常见的后缀有:A、名词或代词后缀——子、头(也可作副词后缀)、儿、家(“自家”合音为“咱”)、行、老、门;B、动词后缀——地、其、于、取、当;C、形容词后缀——生;D、连词或副词后缀——自。P154-1667、数量词的使用(略书)P166-172——表示概数的词:约、可、数、许、以来(来)、把。——合成数词中如有个数,个位数前常常加“单”,有时也写作“丹”。大概在清代以后,“零”的用法才逐渐变化,成为一个专门用来填补缺位的词。8、代词可细分为哪三类?P17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再分为哪几类?P172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代词9、“儿”字用作第一人称代词。P173——“儿”是年轻女性的第一人称代词,唐代之前已见使用。例如,“可汗问所欲”,(木兰答:)“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近代汉语前半期还是这种用法。如(旦云)“若问儿家夫婿,腰悬大将金牌。”(元曲选)这个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儿“字”,多出现于用北方话写作的文献,似带有北方方言色彩。10、“奴”的用法在唐五代时期有什么特点?P174“奴”也是第一人称代词,唐、五代时侯,男女尊卑都可使用。“奴”和“侬”古声母相同,这两个字可能同出一源。宋代以后,“奴”用作妇女的谦称。11、“咱”是哪两个字的合音?“咱”和“洒家”属于什么时候的方言词?P175“咱”是由“自家”合音,从宋代开始使用。“咱”和“洒家”是宋代北方的方言词。12、“某、某甲、某乙”是属于哪一类人称代词?“您”在金元明时期也是表示敬称的吗?P176-177“某、某甲、某乙”——第一人称代词。“您”在金元明时期并没有尊称对方的意味。“您”和“恁”(有写作“任”,见P178)单复数同形。用作复数,有时后面带“每”,如:“您每一个人将一贯钱借我出注。”(五代史平话)“他”——古代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在近代汉语才被普遍使用,这标志着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配套使用更加完备。“伊”——第三人称代词唐宋时已常见,先秦时则是指示代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金元时期的剧作中,“伊”字也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如例(P179)“渠”——第三人称代词,唐代已出现。它是由指示代词“其”演变而来的。13、疑问代词主要有哪几个?“争”是哪个疑问词的前身?P184——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什么(甚么)、争、作么(怎)、若、那”。——“争”是“怎”的前身,多见于近代汉语前期,至元宋时代,文献里“怎”字大量出现,逐渐替代了“争”字。P187——特殊用法:“什么”用于表示诙谐、讽刺的语气;“甚么”用于表示轻蔑的语气。P18614、介词和连词见P189-198自、自从——介词“自”表起点,古已有之。近代汉语口语里,“自”多表时间起点。双音节介词“自从”一般表示时间起点。打、打从——元明时代,“打”多表示经过地点;清代则可表示处所起点。双音节介词“打从”多表示经过地点。P19215、助词可细分为哪几类?P198——助词大致可细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205)、语气助词(208)。15、结构助词P199——底、地、的、里、得、将、教。——“底”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之”和“者”,元代以后一般写作“的”。16、句尾助词“罢、波、休”有什么共同特点?“休、罢”由动词变成助词说明了什么语言现象?P213——句尾助词“罢、波、休”的共同特点:“波”、“罢”可能是同一个语气助词的不同写法。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对别人是祈使语气,对自己则是酌定的语气。“休、罢”由动词变成助词说明了这是一种语言演变的同步现象。17、近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共12种,P216-222)特殊判断句?P218-220强调式判断句?P223特殊判断句——“主语+表语+是”/“主语+是+表语+便是”。强调式判断句——只(则、即)+主语+系词+表语。18、近代汉语疑问句A、还字句——如何理解“远公还在何处?”和“还听得何法?”这样的疑问句?P225这类问句除了疑问副词“还”外,还有表特指问的疑问代词“何”、“多少”等。“还”字用在特指问句中,表达疑问语气,有时含有进一步追究的意味。上引第一例“还在何处?”可以理解为“究竟在何处?”第二例“还听得何法?”可以理解为“究竟听得何法?”B、可字句——P228——“可”字用作疑问副词,使用在反复问句和特指问句中。C、连用反义词表示疑问——多少、大小、深浅、远近(P229)单音节反义词连用能起表示疑问的作用。D、“难道……不成?”——(P230-232)——“难道……不成”有几种变式:P230“莫不……不成?”、“没地(的)……不成?”、“终不然……不成?”19、祈使句P232祈使句含有请求、使令、劝诫或禁止等语气。祈使句的语法标志多半位于句尾,也有在句首或句中。如:A、句末标志:……者、着(著)、咱、则、着者、则个;(它们可能有同源关系,可作一个系统考察。)B、句末标志:……好;C、句末标志:……是、是的、不是;D、句首标志:可……。(“可”的用法相当于“请”。此外,句末助词“罢”、“波”、“休”等也有表达祈使语气。)被动句P23720、近代汉语被动句里的介词“被”P237-246——“被”字用来表示被动(约出现在战国后期),开始用作助词,直接用于动词之前。约在东汉末年,开始出现“被”引入主动者的句子,“被”字用作介词。——注意掌握“被”字句的演进。21、为什么说“被一人抱住刘知远”是特殊被字句?P243——“被一人抱知远”这类被字句的受动者已经出现在宾语或状语的位置上,主语是无法补出来的,若硬要补出,就会出现如下的奇怪句子:“刘知远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这样的句子无论在书面上还是在口语里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可见,这是一类异乎寻常的被动句。这类被字句具有金元时代燕京(大都)一带口语色彩,同时的南方口语里是没有的。近代汉语被动句里除了“被”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其中数“吃”字较为常见。有时写成“乞”。22、除了被字句、吃字句外,近代汉语里还有如下几种型式的被动句:P244-2461、用“着”、“做”表示被动;2、用“把”、“拨”表示被动;3、用“教”、“叫”表示被动;4、用“得”表示被动。——“适来失脚滑倒,又得家僮扶起。”这是一类应该引起重视的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在二十世纪之前,一般表示不幸遭遇,但此类得字句恰好相反,多表示合人心意的行为。在近代汉语被动句中,这类得字句的使用频率不算高,但是它突破了传统被动句的意义类型,与其他被动句在表意上具有互补的作用,是被动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注意掌握理解第4点。)23、处置句P246——用“把”“将”等介词把谓语动词的宾语提前,主要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子叫处置句。这类句子大量出现是从唐代开始的。大量使用处置句,是近代汉语语法区别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处置句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承上省略,这样,介词就与谓语动词连在一起了。如:“年年把当常事”,此例“把”字后省去了“粮仓弊情”之类的宾语。(P253)。处置句在近代汉语阶段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几个方面P2471、提宾介词的使用情况——把、将、捉(后者见于敦煌文献及明代吴地民歌)。2、介词的宾语由简而繁——表现出处置句结构的宽松化。3、谓语动词后出现的补语——表趋向、结果、程度、动量、处所。4、谓语动词——及物、不及物。——从宋代开始,还出现了处置式和被动式相混合的句型,多数是被动介词(“被”、“吃”等)在前,处置介词在后。如:被利欲将这个心包了。(朱子语类)也有处置介词在前的。如:把俺每都吃他撑下去了。(金瓶梅)24、近代汉语复句P254-268——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从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看,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主从复句包括:转折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结束)
本文标题:3近代汉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5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