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试谈指导幼儿朗读诗歌的几种方法
指导幼儿朗读诗歌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内容。诗歌作为以幼儿为对象的文学形式——儿童文学中的一种,是幼儿比较易于接受的,它具有较为鲜明的节奏和旋律,带有强烈情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诗歌的朗诵,可以使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到不少知识,从欢快之中领悟道理,陶冶情操。适合幼儿朗诵的诗歌有儿童歌谣和儿童诗,合称儿童诗歌。儿童诗歌具有如下特点:(1)内容是幼儿熟悉的,好多诗歌就是反映幼儿自己的生活,因而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2)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浓烈的幼儿情趣。(3)大多有具体的角色、情节和场面。(4)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节奏感强,而且大多押韵。另外,有些有童话特征的幼儿诗歌想象丰富奇特,富有夸张和幻想,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如果要教幼儿学会朗诵,还应选篇幅短小的诗歌。一般来说,给小班幼儿朗诵的不超过8句,给中班幼儿朗诵的不超过12句,给大班幼儿朗诵的不超过16句。如果要让幼儿配合诗句做动作或游戏,则最好选用歌谣。因为歌谣的句式更整齐,可以用数快板的方式来念诵,便于配合动作,如《拍手歌》和配合小班幼儿做操用的一些歌谣就是这类。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都是对感受深、有所理解的东西容易记住。所以教幼儿朗诵诗歌时首先要让幼儿尽量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成人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成人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能重现诗歌的优美旋律,让幼儿受到诗歌音乐美的感染,加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同时成人的表情朗诵还能重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达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幼儿便能受到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感染而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诗歌中难懂的,不好理解的地方做适当通俗的解释,对诗句之间被省略的话语加以必要的补充。如《小蚱蜢》这首诗(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巴草。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成人在教这首诗时,应该向幼儿解释:“蚱蜢很小、很矮,它站在地上看狗尾巴草就象我们站在地上看高高的大楼一样,是很高很高的。小蚱蜢一下就跳到狗尾巴草上,就象我们小朋友能从地上一下子跳到高楼顶上一样。所以说小蚱蜢跳得高极了。”这样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讲解就能使幼儿懂得诗的第一小节的意思是说小蚱蜢跳高的本事很大,谁都赶不上它。小蚱蜢一看自己跳得那么高,骄傲得不得了,忘记了站在狗尾巴草上不稳当,稍不留心就会摔下去,当然就更不能随便乱动了。这样就与下面的意思衔接起来,幼儿也就能具体形象地理解到诗歌的中心思想——有了成绩不能骄傲。3、幼儿朗诵前也可以先把诗歌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要注意在编故事时就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将诗句之间省略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4、用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使用桌上戏、贴绒教具、木偶、幻灯。成人一边朗诵一边演示教具。5、创设诗歌的情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把诗歌内容编成一段小戏先演给幼儿看。演员可由成人也可由幼儿担任。又如把环境尽量布置得和诗歌中情境一样。6、成人一边朗诵一边画简图示意,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如教《学雷锋》时,可抓住诗歌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简笔勾画几个人物。7、教幼儿朗诵前,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启发幼儿想象,把幼儿引入与诗歌内容相似的诗情画意中前面3——7种方法都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尽可能使用诗歌的词、句,让幼儿反复接触诗句。幼儿不识字,学习诗歌必须以教师的语言作中介物,示范朗诵是教幼儿朗诵的主要手段。所以成人朗诵必须有强烈的感染力,能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把幼儿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而且示范朗诵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每次示范除感染幼儿这个共同目的外,还应各有侧重。第一次应侧重在吸引幼儿,引起幼儿对诗歌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其余各次或让幼儿观察某些字发音的口型(学习发音),或结合教具帮助幼儿感受、理解诗歌内容,或引导幼儿朗诵、记忆。每次示范朗诵之前都要根据目的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幼儿朗诵时应主要采取整首跟念的方法。整首跟念能保持诗歌的完整性,始终以完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幼儿,幼儿更能领略到艺术美,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诵的兴趣和欲望。如遇篇幅较长的诗歌可以灵活处理,分节跟念。但切忌一句一句地念。在让幼儿跟念时开始成人大声些,幼儿小声念。几遍之后,成人小声些,幼儿大声念。最后再让幼儿独立朗诵。在此过程中还应不断变换形式,把全体幼儿齐诵、分小组诵、男孩子诵、女孩子诵、老师和幼儿交叉诵等形式结合起来,以增强幼儿的兴趣。教师可同时使用鼓励和竞赛口吻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待幼儿基本记熟诗歌后,还可以让幼儿自己配上动作诵或分角色朗诵。
本文标题:试谈指导幼儿朗读诗歌的几种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6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