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涵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对应章节)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三大空想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要点: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三大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水”、“世界是一团永远燃烧着的活火”、“世界的本质是原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世界是由因果链条组成的大机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意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派别: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个人的主观意识。“我思故我在”、“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一种人类以外的意识所决定,如绝对精神和上帝。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基督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永恒的上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人的思维可以把握外在的客体。(绝大多数哲学家)不可知论:人的主观思维无法把握外在客体。(康德、休谟)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什么是物质?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指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于物质性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并不是有了大脑就有意识,社会实践(劳动)是意识得以可能的关键。意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变,无物常驻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两种错误的时空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康德的先验时空观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验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的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能够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不能以时间是否最新、形式是否新奇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唯物辩证法体系主要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所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属性,矛盾两种属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质变量变规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事物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转化的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三要素,认识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问题上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否引入实践、考察认识的辩证本性。认识:本质上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是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深度现象本质特点直接形象间接抽象反映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轻视科学理论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实际工作中会导致教条主义认识过程中,除有理性因素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起动力、诱导、激发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无限性:受主观条件(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立场、方法的限制)与客观条件的制约(事物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认识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亲眼所见的,有些是真实反映,有些则是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什么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认识的主观性及差别性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可以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真理的相对性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是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绝对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即: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关键: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区别在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存在;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例子:加强价值观、文化的建设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的构成(实体性因素与智能型因素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有制(根本)、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分配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促进、阻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方向、方式、效果)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发展一般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人类社会的更替有具有多样性,有的社会由较低级的形态直接跳跃到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有的社会形态不典型;同一社会形态呈现不同特点。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其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
本文标题:马原知识点串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6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