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复习
七年级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复习叙事散文一、考查范围:①对记叙要素、详略、顺序的分析理解;②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③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④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辨别、比较分析;⑤对特殊词句含义的理解;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会揣摩。题型多以主观表述为主。二、突破方法:1、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人称,理清顺序。记叙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好像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之一或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为线索人物。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插叙等。使用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3、抓住线索,掌握布局。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文的一条线,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也可以是时空的变换、某种行为、问题、认识,甚至一句话。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4、抓住特殊语句,领会文章主旨。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阅读中抓住这些特殊句,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描写能较好地刻画出人物神情、动作、心理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等,抒情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心。议论则能直接点明或加深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用。5、留意过渡与照应。抓住文章过渡段或过渡句能较好地理清文章大层次与小层次。照应有前后照应与反复照应两种,使文章层次更清楚,同时对表现文章主题起到加强的作用。三、阅读训练(一)靠窗的位置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摘自《世界军事报》文/张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靠窗的位置。2.暗示了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行文上,它为后文中朋友舍己为人的行动作铺垫。3.不存在;它恰当地表现了朋友离开耶路撒冷,回到祖国后百看不厌的喜悦的心情。4.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5.示例:巧合:下午我们吃饭又碰到一个靠窗的位置。意外:我们意外地发现朋友抢位置的目的是将安全留给别人,将危险留给自己。6.是一个心中装满着对亲人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的人。(二)慈母在天堂仲春之后,山花烂漫,母亲家务之余,便去采些好看的野百合回来,插在花瓶里,虽是陋室寒舍,却弥漫着一季馥郁的芳香。“苦中作乐也是一门本事。”这般心法,我得了母亲的嫡传,够我一生受用无穷。我的启蒙教育完全得益于母亲,那些节奏欢快的儿歌,那些惩恶扬善的故事,都是我吸取的最早的文学养分。“妈妈,为什么坏人恶人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那些家伙心狠手辣,又阴险,又狡诈,好人善人一时斗不过他们。”“难怪不少好人善人死在他们手上。”“还是要看谁笑到最后,善人好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有时候十个好人都斗不过一个坏人?”“这不比打架,只拼力气,坏人的手段十分歹毒,不过,邪不压正,就算他们一时得势,作威作福,最后还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总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答复,而且都是标准答案。母亲非常注重我的早期教育,总要把我往正大光明的路上引,一旦发现我当面扯白撒谎,或在外摸瓜摘枣,定会责罚我跪在搓衣板上好生反省。“你不学好,岂不是枉费了娘对你的一片苦心?你今天怨恨我,不要紧,等将来我死了,你终究会有明白的一天!”世间任何雄辩的语言都不会比母亲的泪水更有说服力,只要看见母亲伤神落泪,我小小年纪,也就知错知悔。我十岁那年,母亲的身体就愈见羸弱,脸色就愈见蜡黄了,平日痰中所带的血丝正说明她已经积劳成疾,然而,她迟迟不肯就医,硬撑了半年之久,一场大咳血后,才查出是肺结核晚期。母亲自知来日无多,便将后事向父亲和姐姐一一交代了,仿佛只是要出一趟远门,神色从容自若。在病榻前,她用手帕擦去我眼角的余泪,目光骤然暗淡下来。“你还小,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了!”“妈妈,我害怕……”“只要你心里记挂我,我就不会死。”多年之后,我才理解了母亲这句话的深意,每当我怀念母亲至深至切的时候,她的音容笑貌便宛若生前。诚然,在我的心中,母亲是永远都不会死的,更何况我的每一滴血都源于母亲,我的每一滴泪都源于母亲,母亲给了我生命,她慷慨的慈爱始终贯穿于我的一呼一吸之中。那是一个雨骤风狂电闪雷鸣的夜晚,门前的两株桃树竟被连根拔起,桃叶撒满一地,平日被唤作“好汉”的那条人见人怕的看门狗,也受不住这份天崩地裂的惊吓,兀自瑟缩在屋角呜呜地哀鸣。就是此夜成了我今生最漫长最心痛的一夜!母亲的遗物至今仍深锁在红漆的木箱底。那是一段不忍卒读的伤心史,我不忍再看。其中有一本当年家庭开支的明细账目,一针一线的前因后果,一鸡一蛋的来龙去脉,在上面都有确切的记载,从一字一词,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点,都可以见出母亲当年是何等殚精竭虑。多么窘困的日子,那本账簿是真实无欺的见证,要问什么才叫“最低限度的生存”,什么才叫“艰难的挣扎”,它会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正确答案。过早失去母爱,童年少年的荒凉时光和空虚岁月就如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在成长的苦闷历程中,我险些陷身泥沼,误入歧途,但我硬是站起来了,迅疾避开那些致命的诱惑,我想,这正是母亲所欢喜的。但愿宇宙深处真有一处天堂,慈母就住在那里,终有一天,我要穿越时空隧道去找寻她,我坚信,母亲与我,在生死别过之后,必定还可以重逢。“愿死者有他(她)的天堂,愿生者有他(她)的寄托。”(摘自《读者》文/王开林,有改动)1.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请分别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亲对儿子的“为什么”都能给予“标准答案”,她为什么都要给予“标准答案”而不是含糊其词让儿子自己去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母亲生病为什么不肯就医?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从本文中摘录一个精彩语句,并加以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要善于联想。由本文你联想到读过的哪些描写母爱的诗文?并说说你对母爱的独特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教给我乐观的精神,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如何做人等。2.母亲要明确地教育儿子辨别是非,让他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引他走向正大光明的道路。3.因为家境太贫困,那本账簿说明家中的收入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母亲不愿意让自己为家庭增添负担。4.如母亲去世时那段描写环境的语言,烘托当时的气氛,表现“我”“最心痛”的情感。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示例:《游子吟》等;母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一个亲吻,一个巴掌,其实都是来自母亲的爱。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解说事理的一种文体。阅读说明文,要运用说明文的文体知识阅读说明文。一、考查范围: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说明方法。二、突破方法:1、把握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2、理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3、掌握说明方法: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引资料、列图表、作诠释等。4、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准确生动。三、阅读训练:(一)①不用染料,不用着色,你就能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这是变魔术吗?不,21世纪,一个新兴的产业——彩色棉产业就有这样的神奇本领。②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棉花的花朵是洁白的,人们收获洁白的棉花后,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物,就成了布料。如果染上色或印上花,就是美丽的衣料、窗帘、床单等等。③而彩色棉花的棉花纤维中却含有天然的彩色色素。不用印染,用彩棉织成的布就可直接做成花衣裳。彩色棉花是新的棉花品种吗?不是。彩色棉古代就有,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在18、19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海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然而,由于彩色棉花产量低、纤维短,因此逐渐被人遗弃,以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棉花还有彩色的。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又开始对彩色棉进行研究。90年代初,美国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种颜色的长纤维彩色棉花,并进行了大面积种植。不久,面目一新的彩色棉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随后,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中也相继取得成功。缤纷多彩的彩色棉服装,在一些城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994年,我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批彩色棉种子进行试种。⑤彩色棉花不仅色彩自然柔和,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农药,在纺织过程中也不需要化学染料。这样,就使得产品及周围环境不会受到污染。美国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的牛仔裤用料斜纹粗棉布,再也不用染色了。制成服装后,柔软舒适,永不褪色。彩色棉因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被人们誉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而用彩色棉制作的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8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