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少一点要求,多一点自信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了。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评价学生,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看待学生,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一批中下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学生由于智力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此在学习上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有能力学习好,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比如学完一篇课文后,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识字任务或还不会读课文,这时可以再给他们一些时间,等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预定的目标。我班有一个外地学生,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公寓,并且自己学习不够自觉,父母平时工作忙,因此没时间管孩子,致使他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回家作业常常完不成,做事拖拖拉拉的。结果学习上落下了一大截,平时测试更是一塌糊涂。看到这种情况,我心理也很着急了,又是批评又是责备,以为这样可以引起他的重视,可事情恰恰相反,我看到他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了。以前上课还能举几次手,现在上课老是低着头,作业高兴就做一点,不高兴就空着,不管你老师怎么说,一幅破罐子破碎的样子,叫你也没办法。后来我也仔细地反思了自己的做法,想想新课程这套教材有些地方确实要求很高,对一批中下学生要他一下子掌握是不可能的。我对他的要求太高了,明明他做不到的事,一定要和其他同学一样,结果使他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后来我就对他慢慢地放低了要求,让他一点一点的掌握。记得有一次,单元考试,他考得不理想,我就给他辅导一遍,过几天让他重新再考一次,如果比前一次进步,我就算他第二次的成绩。他听了非常高兴。课堂上做作业时,我经常站在他旁边,发现他不会做,就及时地辅导,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慢慢地他在学习上有了自信,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现在他不懂的问题能自己主动过来问你,作业也自觉多了。我想,有时我们老师对学生要求过高了,反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缺乏自信。在生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重视学生的常规训练对于每学年入学的新生。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我们知道学校对入学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日常行为,如坐、立、行、排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常规教育外,还要培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是这些规矩和要求,要想让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下子就记住靠简单的讲解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和规范要琅琅上口,简单易记,还要反复训练。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儿歌、游戏等形式都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在训练时尽量把这些规范通过儿歌、游戏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如:课堂内,要学生说一说“上课怎样坐”—“头正、肩平,胸挺起”,“小手?”—“放放好”,“小胸?”—“挺挺起”,“眼睛”—“看老师”,“脸上?”—“笑眯眯”。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又如在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时,我结合《三字歌》的贯彻落实,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如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回到教室后抽学生起来说出要点,如答不出,就说明没有专心听讲。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许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习惯要在生活、学习中进行培养教育。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二、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养成每天反省的习惯,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的时候,要求全校的学生养成每天反省的习惯。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每天四问,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讲究科学。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我们知道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特别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老师今天讲,他明天就忘。因此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些习惯需要天天讲,天天练。每天问问学生,今天我进步了吗?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吗?有时我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有时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如我在训练一年级新生时我制定的九月份每周的奋斗目标是:第一周:教育学生听到零声马上进教室,上课不随便走动;第二周:上课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第三周:课间游戏守秩序,不打闹;第四周:上课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等。每个阶段着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发给五角星、小红花等,而对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就反复训练,直至他养成好的习惯为止。三、通过各种活动,将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规范和要求都仅仅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激发、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集体教育才是根本。首先我经常在班级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度,低年级的孩子最崇拜老师,期望当小老师,小干部,因此,老师要给孩子创造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学生都已经适应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养成了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这时我就注意培养一些小干部。如在班级中设立值日班长,检查卫生、晨间领读、课间文明督察等,让每位学生轮流尝试角色体验,一方面可减轻自己的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其次开展评比竞赛活动,引进激励机制,激发低年级儿童的进取心。如开展“比一比,赛一赛,谁的常规做得好”、“流动红旗到谁家”、“今天我有几颗星”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常规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行动中去。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低年级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四、最后为人师表,树立榜样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应该把自己摆在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良好的言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去年接受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学生提前了一年上学,因此学生的行为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家长也都很担心,特别中饭在学校里吃的。记得报名的那一天,许多家长告诉我,我的孩子吃饭很慢,我的孩子什么不要吃,希望老师多关心等。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父母宠爱,什么都依孩子,因此使许多学生养成了挑食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刚开始时我没有批评他们,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不浪费粮食。我想这时如果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可能不是很大。这时我抓住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和他们边吃边聊,经常说:啊,这个菜真香;这个菜真好吃;这个菜真有营养,吃了长的特别快,一年级的孩子最爱模仿老师,也最容易“骗”,因此他看你老师吃得这么香,他就吃得更快了,吃完饭我把桌子擦一擦,他们也自然学着你的样子把桌子擦干净。一个月后,好多家长都跟我说,胡老师我的孩子现在吃饭快多了,在家也不挑食了。这里我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做榜样,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吃饭习惯,而且使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得到。如: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俯身捡纸,集会时,教师专注的神情,对学生就是最好的榜样。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更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贯穿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学会赞赏孩子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
本文标题:教师教育随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9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