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而英国恰恰居于三环的交接点,起着重要作用。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政府的基本外交方针,但它并未能防止英国地位的下降。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然而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的过程中,始终背者“世界大国地位”的沉重包袱,不能不面对实力有限与战线过长的矛盾。这也是导致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新东方政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其实质: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1970年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条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承认民主德国与波兰以奥得—尼斯河为边界线;②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1972年两个德国签署《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实现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③改善与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极度困难,政局不稳,而美国的全球战略又需一个稳定的欧洲作盟友,于是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方案”。该方案由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因此又称“马歇尔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援助欧洲各国,接受援助的国家需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从1948-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16国提供了一百多亿美元的援助。该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最成功的计划,西欧经济得到了长足的恢复,同时美国也得以进一步确定对西欧的领导力。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接任总统以后,美国正处在扩张势头上。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并制订了以欧洲为重点的遏制战略。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宣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杜鲁门这番关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讲话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麦卡锡主义:是1950—1954年间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逆流的典型代表,由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煽起的,在美国全国性的反共“十字军运动”。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麦卡锡主义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麦卡锡主义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上保守及排外团体的广泛的政治同盟,没有谁能逃脱他们的攻击。即使是信奉学术自由的学术界也难以抵制麦卡锡主义的影响。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了一次反共演说,他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反对共产主义的事件接踵而来,麦卡锡因此提高了知名度和煽动了公众的支持。1954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旧金山和约》: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操纵下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因和约在美国旧金山签订,通称《旧金山和约》。1951年6月,美英两国在伦敦会议后,决定把中国大陆与中华民国排除在《对日和平条约》之外的。1951年9月召开旧金山会议时,由于印度对「台湾归还中国,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归属苏联」的条款在和约中未明确规定表示不满,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三国虽出席会议,但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被邀请以及对条约内容不满等理由,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当时有49个国家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印度、缅甸等国没有参加,以及苏联、波兰、捷克没有签字,所以,《旧金山和约》不足以视为对日本的全面讲和。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才结束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尤其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部分时间里,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良好,对战后稳定国际金融和发展世界经济确实起到巨大的作用。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对外扩张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其中第四点主要用技术援助来开发落后地区,故称“第四点计划”,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国际开发法案》,并成立“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负责第四点计划的实施。第四点计划实施过程中,从1951至1953年共向3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2445名技术人员,总共拨款3。11亿美元,客观上对于受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沉重打击着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法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已无力维持其殖民统治。美国正走向全球扩张道路,亚非拉地区成为其扩张的一部分。第四点计划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后初期美国向亚非拉地区扩张的一项政策。影响:美国通过经济技术援助,帮助亚非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执政的经济基础,防止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为扩张工具,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美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此来排挤老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使非洲、近东、远东以及中南美等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纷纷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垄断资本由此则获得巨额利润。3.美国穿着自由与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外衣,打着经济技术援助的旗号,实现了新殖民扩张,这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小石城事件“小石城事件”是美国反对种族主义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57年9月初,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最高法院关于取消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宣布该市公立中心中学接纳9名黑人学生入学。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激烈反对这一决定。9月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以“防暴”为名派出国民警卫队前往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随后南方几个州也发生了袭击黑人的事件。小石城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于24日派伞兵部队1,000余人赶赴小石城,“保护”黑人入学。在政府的干预下,地方当局于1959年宣布取消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旧金山体制1948年起,随着美国对日本单独站立的实现,美苏之间冷战的展开,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点开始从中国转向日本,对日政策也由削弱转变为扶植,日本经济得以重建。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会上,苏联等国质疑和约草案,但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同天,美日又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使日本在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但《日美安全条约》又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地留驻日本,并且可以出兵镇压日本的“内乱”,日本实际上仍然处于美国的半占领状态。这种半占领、半独立的日本体制就叫做“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埃维昂协议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法国政府和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为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于1962年3月7~18日在法国埃维昂谈判,3月18日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即《埃维昂协议》。协议规定1962年3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的国家,法国
本文标题:世界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1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