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音乐-教育学-基础理论
音乐教育学第一章音乐教育学(定义):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结合而成的学科,是教育科学领域内兴起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的学科,是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各音乐教育的分支学科的总称。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1、哲学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个案研究法5、实验研究法6、分析研究法7、比较研究法8、统计研究法。1、哲学2观察3实验4行动5经验6文献7比较8调查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饿一门新兴学科。音乐的基本特征:1、是音响的艺术2、是时间的艺术3、是表现得艺术4感情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性质: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它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特征:1、情感性(逻辑认知和情感体验是两类不同质的教育层面,认知过程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回忆和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着重训练主体对客体固有属性、特征、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以客体为轴心的描述性活动。情感教育是以主客体意义关系为轴心的体验性活动。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和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技术是审美情感教育。其中必要的技能技巧训练只是手段,音乐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情感性而不是技艺性。)2、形象性(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音乐和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现象等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表现和创造能力。音乐教育的形象性与情感性不可分。)3、愉悦性(愉悦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4、主体性(融入了创作主体、表演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情感,艺术创作是音乐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集中表现在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具有主体性。音乐欣赏,在音响感受上存在明显的主观评价不相同的现象,具有主体性的特点。音乐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音乐艺术的主体性特点,教育中,就处处包含着浓浓的主体性色彩。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通过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人持续的从追求完满和超越中获得满足,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定势倾向,由于个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自己的选择得到了实施,人感到不是必然总体在主宰、控制或排斥偶然个体,相反,是偶然个体主动寻找、建立、确定必然总体,人便产生了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音乐教育的功能:1、音乐的社会功能2、音乐的审美功能:美化心灵、调节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美化心灵的作用——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使人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调节情感——音乐对人的情感作用比较直接迅速,音乐的运动模式与人类情感运动模式有异质同构关系,使人们易于把握音乐所比拟的情感内涵,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室消极性情感得到宣泄。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通过感知影响,体验情感,培养人具有音乐的耳朵,可以从中得到审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聆听音乐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对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声音的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3、音乐的认识功能:超越现实、振奋精神、信号象征人们通过音乐艺术可以认识现实。音乐家在作品中将现实加以选择,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对它进行加工,通过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显示现实,听众过过聆听,认识音乐表现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再通过联想和现象,理解音乐所反映的现实。超越现实的作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理想的体现,不仅有反映现实的功能,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振奋精神——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较实际生活又更高、更强烈等特点,从而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使心灵纯洁化和高尚化。信号象征——反复使用产生的心理定势,如国歌。4、音乐的教育功能:健全大脑、健康心理、人际关系和谐化这种教育与影响,不是灌输,不是强迫,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是长期的感染和潜移默化。5、音乐的娱乐功能:愉悦养性、怡情健身、参与自娱音乐本身就是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音乐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愉悦养性作用——心情愉快了,人的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化变得畅通无阻,就会产生增力的感觉,不只是简单的恶生理上的满足,二是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平衡,进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怡情健身的作用——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例如:音乐疗法。音乐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休息有多种方式,结合自己爱好的音乐,结合自己爱好的音乐,做有兴趣的活动,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参与自娱——除借助于客观音乐表演来聆听欣赏外,还可以通过审美主体自身音乐实践活动来达到自娱的目的。(四大社会功能,十二个方面。四大功能是互相渗透的。)音乐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功能是音乐社会功能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音乐教育的功能包含更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有序性,其教育效果比自发的音乐活动有明显的增值效应。1、音乐教育的主体效应——主体效应体现在审美教育的功能上。第一,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一方面审美教育是艺术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从教育内容看,无论那一种艺术教育,基本上都包括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共同内容,音乐教育,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来实现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对情感的理想塑造和控制,对意志的理性引导和调整,对感知、想象等能力理性渗透和升华,从而达到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从教育过程看,完整的教育过程包括认知逻辑、情感体验两个层面的活动。从教育人物看,美育的任务,就是为了构建人的审美的心理结构。音乐等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对象化,是人们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的积淀和物态化,人们经过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接受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并使之纳入到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中去,这种审美心理的构建,实际上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第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佳方式。音乐教育集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主体性四大特征于一身,比实际生活的美具有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精粹、更理想的特点。一是最理想的方式,即情感的和谐与协调,音乐教育以音乐为中介,他是长于表现或传达情感的,有着强烈的感染表现力,表现人类各种细致复杂的情感、情绪,直接接触人的心灵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音乐的不具象性,留给欣赏者的空间,他们必须通过联想、想象用全部身心去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最负责、深刻、细致的内心情感,使音乐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这种审美方式应该说是最理想的。二是最方便的方式,音乐教育的形象性和可感性特征说明他是最方便的一种教育形式。三是最自然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愉悦性特征,课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精神上得到愉悦,提高感受表现创造等能力,浑然天成的教育形式最自然。四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方式,音乐的不确定性、多义性、朦胧性为欣赏者留下广阔的自由空间。第三,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化,有计划、有指导通过音乐培养受教育者,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方法的多样化。2、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全面素质教育也是一样,德智体美各个子系统,不仅要独立运行,又要关联运动,作为美育主要内容、途径、手段的音乐艺术教育与德智体之间存在着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一是辅德,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励和鼓舞人们,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出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对人们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有利于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二是益智,音乐可以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的注意力等和科学的注意力、思维力等有区别,科学思维是认知的、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而音乐艺术思维是审美的情感的形象的思维,音乐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或以外化动作展现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有形象思维相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非对立,二者相得益彰,达到透过事物的表现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三是健体,即音乐教育能促进体育的发展。美是心灵的体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在斗具有节奏、和谐等形式上,都是灵犀相通的。一方面使人心旷神怡,愉悦性情,促进身心和谐健康;二是调节人的情感,使人得到积极休息。3、音乐教育的文化效应即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都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即构成文化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一样,具有传递、选择、改造和创新音乐文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传递音乐文化,传承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的过程,音乐教育要做文化的理解,而不是科学的理解。音乐教育具有选择音乐文化的作用,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有选择的,对社会生活有效用的文化逐渐积淀下来逐代相传,反之淘汰,音乐教育选择音乐的文化,一是精心选择音乐教育内容,二是可以进行选择音乐教师,建立师资队伍,三是进行选择音乐教育的方法。音乐教育具有整理音乐文化的作用,一方面,音乐文化要保存发展,要去粗取精,音乐教育本身有整理音乐文化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经过他们整理过的音乐文化更易于被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音乐教师虽然也在不断创造音乐文化,但更主要的是整理和选择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具有发展音乐文化的作用,音乐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博采各国音乐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我国音乐文化建设成就,一为社会音乐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二为学校集聚着一批又创造能力的人,他们是音乐文化更新发展的生力军。音乐教育目标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主要是对国民音乐教育发展具有指导和制约的作用。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音乐教育目标的内涵:1、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2、音乐教育的社会特征(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渗透思想教育,发挥音乐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3、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本体目标)。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广阔的覆盖面。第二章中国音乐教育简史一、古代音乐教育“成均”之学对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夏、商、周时期音乐作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但也促进了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孔子是教育家、音乐家,同时也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礼乐并重”的教育观,对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注意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上层贵族子弟或宫廷乐手、舞手为主要对象的。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看,均不同于近现代音乐教育。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适于本世纪初。二、近现代音乐教育按照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划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划分为两个时期。1840年至1919年为近代,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1949年为现代,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教育上重大突破是,兴办学堂教育,废除科举制度,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学堂乐歌”的出现,成为中国近代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标志,愉悦课正是列入国家教育计划。1907年清政府在《
本文标题:音乐-教育学-基础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1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