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马原》200题(含部分题答案)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题整理:谈克华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p3)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思想渊源?(p4~5)4、p4~8选择题(马克思恩格斯各著作的意义)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2)(5点)(1)科学性;(2)革命性;(3)实践性;(4)人民性;(5)发展性。6、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16)(3点)7、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与方法?(p17)(3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1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0~21)(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p21~23)(1+4)(1)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或物质的存在形态)?(p23~24)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23)5、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同第3题)6、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历史基础。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实践基础上分化;②实践又使之保持统一,而不是互不相干、各自分离:人与自然始终是一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马克思)。2(2)实践是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③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7、为什么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p24~25)(同第6题)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25~27)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27~28)10、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27~28)(1)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2)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11、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p28第2段)1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28~29)(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意识统一于物质:这体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意义: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13、如何理解意识统一于物质?(p28)(3点)1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29)(3点)第2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特点?(p30~31)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32~33)3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p33~34)4、本质和现象?方法论意义?(p34~35)5、原因和结果?方法论意义?(p35)6、必然与偶然?方法论意义?(p35~36)7、现实与可能?方法论意义?(p36)8、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3点)(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p37~38)1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8)(3点)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1、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8)(2点)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p38~40)(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相互区别②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不与共性相联系的个性。(4)方法论意义: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3、如何理解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及其方法论意义?(p39)(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不仅如此,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2)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4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14、质、量、度?(p40)15、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p40~41)(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16、辩证的否定观?依此说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p41)(1)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扬弃”,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两种错误态度是:肯定一起的历史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的两种错误态度是:肯定一起的西化思想和否定一切的闭关主义。17、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p41~42)(1)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第3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p42~43)(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2)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5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2、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按其本性
本文标题:《马原》200题(含部分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4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