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刘松柏,四川省特级教师,现为成都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在省市学科培训会上作专题讲座40余次,并多次参与省市历史学科重要考试命题工作。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社会转型期,其在时间轴上的独特位置,通常被称为高考历史解答题命制的切入点或连接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明清两朝废除了中国传统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独揽决策、行政大权。明清两朝的皇帝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通过思想钳制、特务政治等手段竭力强化皇权。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统治由此至于顶峰。(2)经济:农业、手工业呈现商品化发展的趋势,进而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而海外贸易却历经坎坷,致使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3)文化:一方面,官方加强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界脱离世界潮流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其中,反传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市民文学艺术的繁荣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新的亮色。(4)对外交往:明朝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晚明清初也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虚骄自大使中国从海禁逐渐走向了闭关。总之,这一时期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政治革命,逐步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而当时的中国却固守农耕文明的藩篱,未能实现与世界潮流的同步发展。【命题预测】近年来,高考命题主要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的内容作为命题素材,考查这一内容的时代背景或历史影响,但材料呈现形式日趋“微观”,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0题,以宋应星、牛顿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成果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其出现的背景,分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可见,高考对时代特征的考查,主要采用“以点考面”的命题手法,要求考生在教材基础上构建“通史结构”,把握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横切面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明清时期的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异化君主专制明朝清朝强化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异化特务政治、八股取士、文字狱沿用八股取士、屡兴文字狱【考点解读】(1)废除宰相制度,六部成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明朝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辅政机构,但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在本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清朝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满洲贵族专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密折制的实行,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直接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2)特务机构直属于皇帝,司法脱离了正常的法制轨道,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恐怖。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削弱了文官队伍的素质。屡兴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远离现实,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遭到扼杀,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考视角】近几年对明清政治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宰相制度的变化、内阁和军机处的地位变化及其职能等,侧重检测考生对内阁和军机处这两个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理解。例1《语文教学与研究》载文写道:“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自然要体现出它的限制性。这种性质是考试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决定的。就如当今高考每科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一样。由于科举制度性质决定,是以一篇文章定终身。如果文体不一,评判好坏的标准也就不统一。”作者的主要意图是()A.批判科举制“一考定终身”的弊端B.论证科举考试只能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C.说明八股文的限制性能确保选拔的公平性D.揭露八股文是封建制度腐朽与反动的集中表现【解析】本题的中心思想是八股取士符合选拔性考试的程式标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正确答案为C。这要求考生要明白历史现象是复杂的,绝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突破1.对传统农业结构的突破玉米、甘薯等原产美洲农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赋税制度的变革,起到刺激商品经济、“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引导作用;土地经营方式中,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重要经营方式。【应考视角】康乾时期应对人口激增的举措及其影响:举措:如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品种;扩大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影响:被挤出耕地的人口或流入市镇以副补农,或流向山区、边疆,缓解了内地人口过密的矛盾,促进了山区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2.对传统手工业结构的突破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如苏州等地的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应考视角】明朝中后期政治色彩浓厚的市民暴动:背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勃兴,市民队伍壮大。起因:皇帝向全国各地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公开掠夺城市工商业者,引发了苏州等地的市民暴动和其他民变。评价:明朝中后期频繁出现的城市市民抗争,一方面反映封建官府对工商业的严重摧残,同时也说明市民阶层的政治觉悟在逐步萌醒。3.对传统商业结构的突破白银的广泛使用,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勃兴,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例2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对他们的意义,与江南的人们有很大不同,白银在这里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请回答: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货币功能。【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美白银因中外贸易的顺差大量流入中国,据《白银资本》一书的记载,当时世界近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但是白银并未在中国引起类似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明清时期从传统农耕中分离出的经济方面的变异,其弱小的力量不足以分解自然经济,同时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遏阻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答案】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原因:当时中国市场化水平低(许多人与市场没联系);白银除交贡赋外,就成为权力、财富和礼仪的象征,难以转化为资本。四、明清时期的文化――承古与萌新1.传统科技的总结:集大成的传统科技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总结了传统农学成就外,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朱载?执唇ǖ氖?二平均律及其计算原理――“新法密律”,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困惑人们两千多年实现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对欧洲近代音乐产生了影响。2.古典小说的繁盛:市民阶层文娱生活需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除《三国演义》外,都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新的景象。此外,以“三言”“二拍”以及《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勃兴。通俗化、平民化,成为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应考视角】小说的影响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才日益扩大?原因:①商品经济潮流的冲击;②市民阶层的崛起;③李贽等先进知识分子对程朱理学的批判;④书坊刊刻印刷业的繁荣。3.启蒙思潮的兴起: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思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和封建道统的批判,表达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的朦胧向往。这不仅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而且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有深远影响。【应考视角】(1)明清时期价值观念的新变化第一,拜金逐利奢侈之风盛行。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刺激人们追求消费享乐,拜金逐利一时成为社会风尚;晚明的拜金逐利奢侈之风虽有腐朽没落的消极一面,但也透露出突破传统礼制观念,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开路的新时代气息。第二,个性解放的呼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三纲五常”)教条束缚,遵从人性情欲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第三,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明清时期,妇女再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社会舆论方面,不仅下层社会对妇女改嫁持认可态度,士绅当中也有逐步宽容的趋势。(2)例举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古代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认识与评价①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是开明君主,说雍正是“世上最公正,最有教养,最贤明的君主”,并以对中国皇帝的赞颂来抨击法国的专制君主。他赞颂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借此来批判法国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②孟德斯鸠把中国划入落后的专制君主政体的范畴,批判中国君主专制的弊病。③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同样为启蒙思想家所称道。例3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悦,雪夜私奔。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事的评价是()A.“逾墙淫奔,无耻之尤”B.“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C.“丈夫以义烈标名,妇人以守节为行”D.“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解析】李贽反对礼教的虚伪,痛恨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特别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点。根据所学,正确答案为B。
本文标题: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4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