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中西翻译简史-第三讲
第三讲汉代至北宋的佛经翻译HistoryofTranslationinChinaandtheWest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此阶段从东晋开始,到隋末为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分期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教发展概况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分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317年-420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建都建康,史称东晋。五胡十六国:东晋时期,由匈奴、羯、鲜卑、羌、氐五大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十六国,另外,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与之并立。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朝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教发展概况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佛教发展状况北方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就在后赵、前后秦、北凉等地推广佛教,特别是二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佛教发展状况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北方各民族区域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232—348)在后赵的弘传。佛图澄于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其时后赵石勒屯军在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北),专用杀戮来壮大声威。佛图澄用道术感化了他,阻止了他的残杀,从此中州各族的人民逐渐奉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后来石虎即位,迁都到邺城,也很尊崇佛图澄,一时人民多营寺庙,争先出家,并产生了许多流弊。但佛图澄本人严守戒律,深解佛典,且通晓世论,在讲说时,只标明大旨便令首尾了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人。其见于史传的,有系出天竺、康居远道来受学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有跨越关河来听讲的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等。和佛图澄同时在后赵的,还有敦煌人单道开,襄阳羊叔子寺竺法慧和中山帛法桥(经师)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继后赵之后,北地佛教最盛的区域是前秦。前秦建都长安,其地处于与西域往还的要冲。前秦统治者第二代苻坚笃好佛教,所以当他在位时,佛教称盛,道安实为其中心人物。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道安(312—385)原来在邺师事佛图澄,后受请到武邑开讲,弟子极多。东晋兴宁三年(365),为了避免兵乱,他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到襄阳,住在樊沔十五年,以每年讲《放光般若》二次为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太元四年(379),苻丕攻下了襄阳,就送道安和习凿齿往关中。道安住在长安城内五重寺,领众数千人,宣讲佛法,并组织佛典的传译。当时译人僧伽提婆等翻译经论时,道安常与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此外他还决定了沙门以释为姓,并制定僧尼赴请、礼忏等行仪轨范。又创编经录,疏注众经,提出了关于翻译的理论。其高足弟子有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就中慧远尤著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教在后秦,比前秦尤盛。后秦统治者第二代姚兴,也笃好佛教,又因得鸠摩罗什,译经讲习都超越前代。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鸠摩罗什(344—413,Kumarajiva)系出天竺而生于龟兹,广究大乘,尤精于般若性空的教义。苻秦建元中(365—384),苻坚遣将军吕光等攻龟兹,迎罗什,到凉州时,苻秦已经灭亡。到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出兵凉州,罗什才被请到长安,入西明阁和逍遥园从事翻译。著名译作《金刚经》。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其时四方的义学沙门群集长安,次第增加到三千人,就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一作常)、僧影、慧观、慧严、昙影、僧睿、道标、僧导、僧因均著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当时先后来到长安从事译经的,还有弗若多罗、佛陀耶舍、昙摩耶舍等,都是罽宾国人。当姚秦佛教鼎盛时,长安僧尼数以万计,非常杂滥。弘始七年(405),姚兴以罗什的弟子僧略为“僧正”,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为“僧录”,令管理僧尼的事务。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方东晋地区的佛教,以庐山的东林寺为中心,主持者慧远。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远(334—416)早年于儒道学说都有根柢,后从道安出家,对般若性空深造有得。道安入关,分散徒众。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率众行道,并倡导念佛法门。他以江东于禅法无闻,律藏也残缺,令弟子法净、法领等到天竺去寻访。一听到罗什来长安,便致书通好,并就大乘的要义往复问答(后人集为《大乘大义章》),又节录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为《大智论抄》。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远还请佛陀跋陀罗和僧伽提婆等从事经论的传译,对佛教各方面均发生很大的影响。其弟子有慧宝、法净、法领、僧济、法安、昙邕(先曾师事道安)、僧彻、道汪、道祖、慧要、昙顺、昙铣、法幽、道恒、道授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时代南方佛教的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是东晋王朝的首都,佛教又为当地一般士大夫所崇尚,所以那里佛教非常隆盛。如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陀跋陀罗(359—429,Buddhabhadra)迦维罗卫(今尼泊尔)人,于禅法、律藏都有心得,先到达长安,住在宫寺,教授禅法,门徒数百人,名僧智严、宝云、慧睿、慧观都从他修业。他常和罗什共究法相,咨决疑义,后因和罗什见解相违,引起双方门徒间的龃龉,被罗什的门人所摈,只得和慧观等四十余人南下到庐山。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陀跋陀罗随即应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他在庐山一年多,更转到建康,住在道场寺。义熙十四年(418),和慧义、慧严等百余人,传译法领在于田获得的《华严经》梵本,经过两年,译成五十卷(后世作六十卷)。又和法显译出《摩诃僧祇律》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观(?—453)先曾师事慧远,既而听说罗什到了长安,就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当时罗什称赞他说:“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后来跟随佛陀跋陀罗南下,辗转去到建康,住道场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昙无谶所译大本《涅槃》传到建康时,慧观参与慧严、谢灵运等的修订。所著有《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等。他又立“二教五时”的教判,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在渐教内更开作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此是中国判教的嚆矢,后来南地的教判,多半拿它来作根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西行求法的运动:法显常慨叹律藏的残缺,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和同学慧景等四人从长安出发,往天竺寻求戒律,阅时十一年,经过三十余国,在中天竺巴连佛邑,获得《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等梵本,更泛海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停留了两年,又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的梵本。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然后,法显经南海回到青州长广郡界,更南来建康,就佛陀跋陀罗于道场寺,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等,又自撰《佛游天竺记》一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元帝(317—322)、明帝(323—325)都以宾友礼敬沙门,元帝又“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名称百僧”。习凿齿《与释道安书》中并说明帝“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由于佛教受到崇尚,至咸康五年(339),庾冰辅政,代成帝诏令“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以为不应尽敬,使礼官详议,主张不一,往复三次不能决,于是搁置。后来隆安中(397—401),太尉桓玄又重申庾冰之议,慧远便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时朝贵亦致力宏护。建康的佛教,乃盛极一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又东晋初期,名流相继避世江东,玄风也跟着南渡,从而长于清谈的义学名僧竺潜、支遁都为时人所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大略与东晋相同,统治阶级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诸帝中,文帝(424—453)最重视佛教。他听到侍中何尚之等告以佛化有助于政教之说,即致意佛经,后来常和慧严、慧观等论究佛理。又先后令道猷、法瑗等申述道生的顿悟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孝武帝(454—464)也崇信佛教,尝造药王、新安两寺。先后令道猷、法瑶住新安,“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并往新安听讲。孝武帝还信任僧人慧琳,使他参与政事,世人称为“黑衣宰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佛教到梁武帝(502—549)时达到全盛。武帝起初崇奉道教,即位的第三年(504)四月八日,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对佛教表示信仰。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诸大寺。所造佛像,有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爱敬寺的丈八旃檀像、铜像,同泰寺的十方佛银像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武帝还著有《大涅槃》、《大品》、《净名》、《大集》诸经的《疏记》及《问答》等数百卷。在重云殿、同泰寺讲说《涅槃》、《般若》。又命僧旻等编纂《众经要钞》八十八卷,智藏篡集众经义理为《义林》八十卷,宝唱抄撮经律中殊胜因缘为《经律异相》五十五卷,纂集佛教传来后僧俗叙述佛理的著作为《续法门论》七十余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武帝并重视译事,天监二年(503)命扶南沙门曼陀罗(仙)、僧伽婆罗共同译经。著名的译师真谛从扶南应武帝的邀请而东来。他特别尊敬禅师宝志。任《十诵》名家法超为都邑僧正,并欲自为白衣僧正。又以律部繁广,命法超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境内,通令照行。中国佛经翻译四大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此外,武帝极力倡导《涅槃》等大乘经的断禁肉食,影响及于后世者很大,改变了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他并作有《断酒肉文》四首,严令僧徒遵守。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由于武帝笃好佛教,他的长子昭明太子肖统、第三子简文帝(550—551)、第七子元帝(552—554),也都好佛。但在这方面滋生的流弊,亦不一而足。不久即有侯景的事变,
本文标题:中西翻译简史-第三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5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