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二)·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
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三个时期,历届反动政府对内依靠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列强,出卖国家主权,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内部原因一、清政府的统治(1840年—1912年)一、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政府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政治方面,仍然坚持封建专制制度,政治日趋腐败,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在对外关系上,仍奉行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着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以应付严重的政治危机二、清政府的政治1、清朝政局在19世纪60年代的三大变动(1)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2)1861年的辛酉政变。此后,慈禧太后掌权近半个世纪,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3)汉族官僚权势扩大。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随着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镇压人民革命的主力,加之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汉族官僚权势日益扩大,在清政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清政府政治的基本点:坚持独裁专制(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任何变革(2)尽管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兴民权的要求,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仍然对之残酷镇压(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但它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却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1911年所成立的皇族内阁更说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专制独裁的本性。3、镇压革命:清政府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也进行了残酷镇压三、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1、晚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外商企业在中国出现并发展起来: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列强对中国开始的早期资本输出,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外商开办的船坞和工厂;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允许外商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外商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3)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19世纪60-90年的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2、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评价(1)政策调整: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后来的“新政”中奖励实业(2)清政府之所以要调整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其统治,具体分析如下: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加强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实力,维护清朝统治②接受外国资本的原因: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了大量经济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强侵略报讨好的态度③对民族工业之所以放宽限制到奖励实业的调整,一方面是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解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评价:以上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被迫做出的,其主观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清政府的外交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到交道的过程中,走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附:晚清三大新政项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时间19世纪60——90年代18981901——1911主持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与开明地主(光绪帝、陈宝箴)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和立宪派背景客观形势(1)第二次鸦片战争惊醒部分地主阶级(2)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基础上相互勾结(3)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外联系加强(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2)德国占胶州湾,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1)辛丑条约使清廷完全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主观动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地主: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应付危机,缓和矛盾,遏止革命,延续统治内容政治派遣驻外公使,加强对外联系,无国内体制变革开明君主制,撤并机构预备立宪(1905),颁《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911)经济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军用、民用),应用资本主义管理、经营模式(尤其民用工业)发展农工商,改革财政奖励实业文化举办新式学堂,派员出国留学普设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废八股,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废科举制军事创办军事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征兵、练军编练新军实质(1)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中国近代化深入制度层面的首次尝试(2)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1)较全面的近代化改革(2)以改革对抗资产阶级革命潮流,挽救清朝覆灭危机的政策调整影响及评价(1)中体西用,未达富强(2)客观上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3)为早期维新思(1)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故遭封建顽固势力反扑而失败(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1)皇族内阁的出台促使立宪派以及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廷陷于空前孤立(2)其客观上想产生提供条件(4)养肥近代第一代军阀和官僚资产阶级技的传播,有利于知识分子参预政权,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爱国、进步的积极作用无法抵消其抵制革命的反动性(3)北洋军阀势力崛起二、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直到1927年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为止,北洋军阀共统治中国15年一、政治上,独裁专制与军阀间的矛盾混战是其统治时期的主要特点(一)独裁专制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统统以后,加紧专制统治。其表现有: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为组织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刺杀宋教仁,并以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2)复辟帝制袁世凯破坏法定程序,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以后,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不久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还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至此,袁世凯已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底,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正式复辟帝制2、1917年,张勋借调停“庭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大搞复辟活动3、张勋复辟失败以后,段祺瑞为加强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并镇压护法运动(二)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奉系、滇系、桂系、晋系等,它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人口以及中央政权而相互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军阀之间的主要矛盾表现有:1、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2、军阀之间先后爆发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大规模战争3、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4、吴佩孚、张作霖联合进攻国民军(三)镇压人民革命斗争1、镇压二次革命2、镇压护法运动3、五四运动中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4、镇压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5、支持军阀陈炯明进攻广东革命政府6、直奉勾结,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准备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二、外交上,虽有一些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活动,但总的说来卖国仍是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1、北洋军阀时期的主要卖国活动(1)袁世凯复辟时为求得帝国主义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为求得日本借款,同意日本提出的在山东驻军等侵略要求(3)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等文件,使外蒙古实际上成了俄国变相的殖民地(4)各派军阀纷纷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2、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活动(1)在西姆拉会议上,中国挫败了英国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的阴谋(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旨在维护国家主权的争议要求,后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三、中国近代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决定的。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使军阀可以在一个地区闭关自守,形成独立王国。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的。袁世凯死后,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代理人,为维持和扩大在华利益,它们各自寻找新的工具,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作为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三、中国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一)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变化一、组织沿革1、兴中会(1894年-1905年):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1905年-1912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的功能一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3、国民党(1912年-1913年):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1913年被袁世凯解散4、中华革命党(1914年-1919年):1914年孙中山集合部分国民党员成立中华革命党5、中国国民党(1919年-):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简称为国民党。1923年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1924-1926年间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孙中山逝世以后,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1927年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二、政治纲领的变化1、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2、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3、国民党:提出“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4、中国国民党(1924年-1926年):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确定了三大政策5、中国国民党(1927年-1949年):打着三民主义旗号,实际上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三、国民党政权的演变1、1911年,吴永珊在荣县建立革命政府,这是同盟会会员建立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2、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3、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1、广州军政府:1917年成立,孙中山为大元帅,最后被西南军阀控制,孙中山被排挤5、广东国民政府: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国民政府取代了广州国民政府6、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7、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9月宁汗合流后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1928年底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至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重返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8、汪伪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的汉奸傀儡政府四、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三次改组1、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改组: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直接原因:①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均已北迁,唐绍仪内阁已垮台,同盟会成员已退出内阁,为达到重操权柄的目的,必须扩大党的势力,争取成为议会多数党;②袁世凯专横跋扈,其他一些小党也感受压迫,愿意同同盟会合并。与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二)·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7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