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修改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从近几年的高考、学考试题来看,一般不单独命题考查,而大多结合着仿写、扩写、变换句式,诗文阅读鉴赏,写作等命题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效果;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①作文写作中修辞方法的运用。②仿写或续写中修辞方法的运用。③诗文鉴赏中修辞方法的运用。题型及趋势: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效果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裳,坐在绿洲上。(猜一植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请大家猜猜谜语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相比)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哪句是比喻?1.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2.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她的性格很像母亲。4.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5.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借喻4、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5、比喻的作用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比喻要贴切——判断下列是否合适(没有相似点)(喻体不当)(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最多的题目类型——仿句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③万龙点睛。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答①②③“刀法”喻“教育方法”;“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借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概念:构成:(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借代类型: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⑥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借作者代著作。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借代要得当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试举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3、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执干戈以卫社稷。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借喻还是借代练习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借喻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借代借用事物:黃口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借代借用事物:烽火代替事物:战争三、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2、分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例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来写例1: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例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②: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③:近来连伤风、咳嗽都跟我请了假啦。判断下列属于拟人还是拟物?例1: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红旗歌谣》)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效果1: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例2: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张天明《按照人民的命令》)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效果2: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比拟的表达效果: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比喻)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比拟)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比拟)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比喻)比拟与比喻的区别: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C学以致用:2005浙江高考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本题考查考生修辞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C。修辞方法的风格没有统一,应调整为“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松柏挺胸不屈,高山昂然抗争。”C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波撼岳阳城”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C,“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1、概念(2)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1)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如: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对偶的种类: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1)正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3)串对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如: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关系)④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条件关系)⑤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①由于对偶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②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对偶的作用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2、句式相当。3、内容相关。4、仄起平收。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_____祖国日日新___②满园春色好_____神州面貌新__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___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_1、配对式例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春晖又红万朵花老梅到时自然红芳草春来依旧绿玉垒浮云变古今春回大地千峰秀冬
本文标题:201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7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