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说话的学问1、知识来自于积累许多人以为,口才是口上之才,他们以为口才好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口很会说话,而自己的口,却是不会说话的。他们看见许多口才好的人,什么都会说,谈什么都很动听,只是因为他们的口齿伶俐,这种看法是表面的、片面的、肤浅的。我们应该清楚的了解到,一个理想的能言善辩者,除了基本的口才训练外还要注意思考和观察。固然,口才的能力是有赖于相当的训练,但口才的实际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常识丰富以及拥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上。没有上述这些基础,光是口齿伶俐,也不能成为一个口才好的人。追本穷源,一个口才好的人,必须经常思考和观察上面下功夫。他们不断的扩充他们的兴趣,积累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是非常充实的,你呢?是不是每天看报纸呢?你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指看看副刊上的小说消遣而已?是不是同时也很注意重要的国际及本地的新闻呢?是不是很留心的去选择节目,是不是随便听听就算了呢?你是不是选择有意义的精彩的电影和戏剧?是不是看戏时,集中精神地去欣赏他们,而不是坐在戏院里打瞌睡?说话,是我说完了你说,你说完了我说。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是这样想的,我说完了就玩了;我说的一切就是结论,而且是绝对正确的结论,在没有什么别的了。别人听了有什么感想呢?别人认为他说的对不对呢?究竟明不明白他的意思呢?别人有什么看法呢?这一切问题,他都没有想到,他也没打算知道知道这些,他没有预先估计一下你怎么听,没有预备听你说话,不知道这些话跟他有什么关系。有许多人听别人讲话的时,也只是单纯地在听。听了,同意于不同意、明白、不明白都只放在心里,并不提出这个问题的看法或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呢?就在心里说:这只是岂有此理,胡说八道;如果不明白呢?就在心里说,他到底说了什么呢?真是莫奇妙。至于应该怎样提出看法呢?应该怎样问个明白呢?应该怎样交换意见,以求达到一致的或是接近的看法呢?连想也没有想到。心中根本就没有准备,你说完了我说,这样说的人说完了就算了,听的人也就听玩了就栓了。说者自说,听者自听,各走各路,话是说不起来的。好像说,只是宣布一下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听不听,信不信,明白不明白,一概由你。听是听了,信不信,明白不明白,也不关你的事。表面在一起,好像是谈话,其实,只是在轮流演讲。话是讲了很多,可是大家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更接近一点。2、会说还要会听,才能沟通讲话要一句一句的讲,一段一段的讲,现在还要加以补充,在谈话时要你一句我一句地讲,你一段我一段的讲,只讲不听,都不能算是谈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已经进一步了。进到什么地步呢?到现在,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所要追求的口才,就不知是讲的问题,还有了听的问题,不知是口的问题,还有了耳的问题。有良好口才的人,必须同时也有良好的耳才。很会说话的人,同时必须是很会听的人,会说话的人,在说的时候,绝不只凭自己的意思一味地说。他未说之前,再说的时候,再说之后,都有一件事情使他非常关心,那就是,他的话在对方听起来是怎样的。自己的脑子里有一点意思,自己把它变成语言,经过自己口唇的动作,发出声音来,要经过对方的耳膜、耳神经传达到对方的脑子里。这时候,应在对方脑子里的那一点意思,是不是跟最初在自己脑子里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呢?这是每一个懂得说话艺术的人所最关心的。我们研究口才最重要的对象,不是出于自己口中之语,而是达到对方脑子里。一切关于口才的各方艺术,最后所追求的,就是自己的话在对方的脑子里所发生的印象及其效应—要对方明白自己的话,相信自己的话,想照自己的话去做。怎么找到对方心里怎样想呢?主要是靠听,要很小心地听对方讲话,要好好地练习听别人讲话。一般人听别人讲话时,真是太不小心了。听漏别人的话,听错别人的话,停走耳别人的话,这样自己关于对方的认识,就是片面的,错误的,那样,怎样能够希望自己的话,能抓住对方的注意,引起对方的兴趣,以及能够说中对方的心事,针对着他心中的疑虑来进行有效的解释呢?许多人都以为谁滔滔不绝地,口若悬河地,一大套一大套地讲个没完,谁就是有口才,我想这不一定是的,有许多人只顾着自己讲,一点也不知道别人听了会怎样,即使他讲得很不错,我们也不能说他的口才很好。口才很好的人,并不一定讲很得多,秒就妙在他了解别人心情和看法。三言两语就能使人佩服了。而这种人主要地靠他很善于听别人的话,那么你要问了:“如果别人始终不开口说话怎么办?”我会微笑告诉你,口才很好的人,就有这样的本事,有办法使人说出自己意见来。你看这不是跟复杂了吗?会说话的人,不但自己会说而且还要会听,而且要有办法使别人说,有办法使别人高谈阔论,有办法使别人对他场所欲言,开诚布公,甚至于推心置腹。不要忙,无论多么复杂的东西,我们都有办法学会。不过我们要从最简单的,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我们要练习,看我们能不能抓住别人说话要点。在别人说完一段话时,我们能对自己说:他这一段话的意思,主要有几点。试试吧听到的话,事后记下来,或是转述出来,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的家人,这就可以很快的提高自己听话的能力。我们要抓住对方说话的细节,甚至于抓住对方说话的用语,声调和表情。3、面部表情是关键一个口才好的人,不只要用口,不只用耳朵,而且还要用眼。这就是说一个口才好的人,不只要有耳才,还要有眼才。一个口才好的人,无论在自己说话的时候,或是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神,总是随时留意着对方的面部表情,眼神、姿态以及身体的各部的细节变动。举个例子吧,在你说话的时候,如果对方两眼忽然发亮,那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对方的眼神好像茫茫然的样子,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对方的眼神突然湿了,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对方听了那一句话时,忽然笑笑呢,还是若有所悟的笑呢?如果对方听时忽然打哈欠来如果对方手指不安地乱动,如果对方忽然把拳头握紧……这些又是什么意思呢?在对方说话时,那更是要把眼睛和耳朵都集中在对方身上。一个人并不只用语言来传达他的是想感情,特别是一般人都没有经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他们说的话常常不能恰当的表达他们的心意。在他们的言语无能为力时,他们常常用它们的神态和动作来补充。他们感觉自己不太正确的时候,常常用力地梦要几下头;他们用手势强调他们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地方;他们一面说一面点头,常常是因为很满意自己正说着的话;他们说话的时候,皱起眉头,有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话是否正确。他们的声调自然也是应带特别去体会的。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来说,往往就传达着不同的心意。在一句话里面,某一个字说中了一点,某一个字说得轻一点,就是这句话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可是,如果你只用耳朵听,在听人说话时,没有用眼睛去捕捉对方的动态表情,那无论你对对方声调的变化,把握得如何细致精当你仍然会漏掉许多你本来可以用眼睛发现重要的消息,我发现有许多人有这种不好的习惯,当他听别人讲话时,不是低着头,就是两眼望着别处,而总不肯望着说话者的对方。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们回答说:我不觉得有去理会注意的需要。有的说是:我有点怕,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这是属于害羞一类。有些人眼睛死盯着说话,好像顶着了小偷,又好像被美女所吸引住。用这样的眼光自然是不好,可是这里发生的问题,并不是两眼望人这书本身,而是在于你望人时的心理状态。猫王着老鼠,老鼠也望着猫。同时,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师生之间,也常常望来望去。当你用眼睛看人的时候,固然有时候是在侦察。但更多的时候,你是认真地注意对方的说话,你是在热烈关心对方,你是在诚恳地尊重对方,你也是在细腻地体贴对方。所以,用眼望去,在大多数场合是种礼貌。只要你对人无恶意之心,而又充满热情,你就不会害羞,也不会无礼。你是需要经常地好好地将眼睛望着别人。在练习口才,用口说话之前,必须先学会用口、用目。用你的耳目去了解对方,把握对方,体贴对方,然后你口里说出的话,才会深入对方的心坎,你说的话能深入对方的心坎,这才是口才的最高成就。所以,先不要急于说,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先听、先看,听人怎样说,看人怎样讲。4、怎样使言辞通畅每一个成功的说话者,优点、缺点,听的人反应怎样,你都要在心中加以研究,加以比较。在什么时候,他们的话说得不够,叫人不太明白?在什么时候,他们的话叫人听了哈哈大笑?他们走了以后,别人有再怎样地谈到他,以及怎样地评论他的意见?诸如此类,都是你训练口才的重要参考资料。如果你能认识一位口才很好的朋友,那你便应该多和他接近,很用心地研究他怎样说话,怎样表情,怎样引起别人的兴趣。如果你能遇到一位很好的演讲家,那你更不要放过机会,他的每一次演讲,你都要去听;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姿态,你都要记在心里,带回家去细细地咀嚼,琢磨。当代美国研究口才术的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一件事: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求职业,整天在街上游荡,为的是想有一位阔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多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一天,他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该城市著名巨富贾鲍尔•吉勃斯的办公室,请求主人牺牲一分钟接见他,并允许他将一两句话。吉勃思看见这位衣衫的青年神采奕奕,也许出于怜悯,破例和他交谈起来。起初吉勃思只想谈一两句,想不到两人悦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小时。结果,吉勃思打电话给费城狄诺公司经理泰勒先生,给这位青年推荐了一个优越的职位。这样穷途落魄的青年,在以前谋职一无所获的情况下,竟在半天之内获得了如此美满的结果,不能不部分归功于他说话有一种人心破的吸引力。口才绝不是只凭两片嘴皮子,而是一种综合力的体现。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的认识事务,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一针见血,准确地反映事物的重点。此外,还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怎样分析、判断、推理,说出话来才能有条有理。最后,还必须表达流畅,词汇丰富,
本文标题:说话的学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9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