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追求历程,她追求的语文教学风格是大象无形,她的课堂教学特点是立体多维无恒。因此,她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姿,是永远流动着的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书摘记P71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内在的需求,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它体现了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丰厚和完美。P74我始终认为,知识就是种子,只要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就会开出智慧的花,结出能力的果。我把课堂当作传播知识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广阔天地,打开四面窗户,引进八方来风,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出大量课外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盈时代的活水,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P77怎样才能把课上的象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我认为:一、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二、要有趣味性;三、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四、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P8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要学好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同时提高思维能力。P90优秀的语文教师讲授议论文时和教授文学作品一样,也能表现的神采飞扬、铿锵动人,课堂上既闪耀着逻辑的理性之光,又燃烧着情感的炙烈之火。学生同样能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力图使我的课堂成为美的殿堂,连最乏味的说明文,我也尽力从中发现美的资源。P94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在这方面我一是做到教材处理有重点、有主次、有详略。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这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教学节奏;教学目的具体实在、轻重得当,课就上得有节奏。二是做到教学过程有疏密、有起伏、有坡度。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人的大脑机制需要紧张与松弛的调节才能有效率。既然课要主次、详略之分,人脑需要紧张与松弛的调节,那么教学过程完全应该有疏密、有起伏、有快慢形成坡度,是学生始终置身山阴道上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一个优秀的老师要保持理想、追求理想、撞击理想。在于老师看来,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所以她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提出高标准,做老师,首先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管教什么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多方面,但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第一个特点是尊重人,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思潮的影响,对技能技巧非常重视,对人这个本体,缺乏深刻的领会。人为本体、核心,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特点,这也就是人文精神。我当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这是对孩子的坑害。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对人的修养的重视。人成为君子是需要修炼的。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要重视入的修养。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清醒意识到,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现在的话说,怎样成为一个不辜负国家期望、不辜负人民嘱托的人民教师。《易经》中有两句话很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第二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厚德才能载物。21世纪的教育变了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教育任务还是没有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有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忘掉了,只看到分数,看到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技巧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不是终结的目的,终结的目的是人。当前首先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人,现代文明人。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对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很深刻的领会,就会激发对事业热爱的感情。三尺讲台,是联系着学生的生命的,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你。现在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融合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学会学习,懂得怎样求知,这是一种立体思维。休戚与共,血肉相连。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工作这么多年,最近也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正如你说的,我们教师现在教学生教的是知识和技巧,注重的是分数,而忽略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最终目标。当老师已经八年了,但是我没有带过班,我对班主任没有任何的感觉,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1.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何谓教学激情?于漪大师如此深情阐释: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指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教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逐步引入作品所规定的情境。教师的教学激情,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情感的点燃者。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于漪大师经常这样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所以说,教学激情完全出自教师的人生至诚、事业的责任感,不能仅仅看成是什么技巧和方法,更不应该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理、真知、真情方能震撼人的心灵,方能真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2.创设情境--这是一片审美的天地选入语文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意境。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学生能熟读成诵,但并未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激动。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这就是于漪大师的情境说。她的具体做法是: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并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受到趣,接受到理,从而真正进入作品的审美境界。巧引。巧引,不是旁征博引,以显知识的渊博,也不是喧宾夺主,使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巧引避免理论阐发,多用艺术方法,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有时可借助线条图像来进行,有时可用连锁式的发问轻叩学生心扉,有时又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进入课文审美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引起感情共鸣。美读。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所组成,语言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课文在语言运用上大多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如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语言的绮丽美,诗歌语言的凝练美,戏剧语言的含蓄美等,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的语言美。长短句相间构成参差美,整散句交替显示错综美,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又展现出音韵和谐美。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激发情感,与作者一起去体验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感知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享受。情讲。所谓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文采飞扬地讲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必是哲学家、医学家,但应该是个艺术家、诗人,应该是善于情讲的高手,这也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所努力追求的东西。于漪大师如是说。情讲要选准动情点。具体而言,就是在关键词句上情讲,在重要场景上情讲,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情讲,抓住它们,重锤敲打,动情剖析,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迸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趣溢。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像魔方,当一块块色彩单一的小木块独自存在时不会有人注意它,它毫无趣的细胞,但当它们一旦被凑在一起,合成魔方时,它变幻无穷的乐趣就一下子被发现了。汉字亦如此,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形成文章时就产生了情趣、意趣、生趣、理趣......有的文章趣流于表面,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文章,像议论文、说明文等,趣藏得较深,学生认识能力较弱,不能够一下子尝到这种趣味,也就入不了文中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如于漪大师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因为大城市学生对农村生活不熟悉,对洋溢于诗中的恬淡自然的农家生活画面不易动情,她就让学生把诗人的文字白描变成线条白描,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情态,勾勒村野景色。生活的情趣,乡村的野趣,小儿的童趣,一下子从纸上溢出来,诗的意境充分地展示出来了。3.激发爱憎--用美去塑造心灵人的情感是一个多元体,但其基本元素是爱和憎。学生的情感天地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们的道德关、善恶观处于模糊状态,世界观尚未定型。教师应该把他们情感世界的心弦调拨得十分敏感、坚韧,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为他们整个生命航程确定好方向和目标。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潜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最科学合理的动情点,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潸然泪下;喜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开怀大笑;乐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忍俊不禁;怒的地方要讲得学生义愤填膺;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嫌恶讨厌。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师就成为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在学生五光十色的感情世界中,引导着学生们演奏出一曲曲爱和恨的交响乐。于漪大师就是这样通过一节节朴实而又充满真情的语文课,轻轻拨动学生心灵琴弦,把爱和憎的情感深深植入纯真的心田,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塑造了美的心灵。学习大师,鞭策自己,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路上,在深入推进区域多彩教育的路上,扎实推进课程、课堂、课题建设,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且思且行!今天有幸拜读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这本书,能近距离地了解她的生平、思想,令我兴奋不已。翻开书的第一页,于漪老师那慈祥、亲切的笑脸便出现在我的眼前,一首《红烛》让我明白了她生命的动力。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首诗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道出了红烛精神的精髓--始终不渝地为他人的成长与欢乐做奉献。于漪老师正是把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思想言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灿烂,中华民族也多辛苦,多苦难。过去,正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国;祖国今天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个人全身心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这种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名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让生命和使命结伴而行成了她的
本文标题:《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9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