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外音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结束习题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西方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及诸多的音乐现象,特别是了解欧美艺术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相关的音乐思想与音乐理论等,以此丰富学生的史论知识和对作品的体验,提高其音乐素质,开阔其艺术视野,从而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专业活动提供服务。《外国音乐史及名作欣赏》课程简介返回概述第一章、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第二章、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第三章、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第四章、从标题音乐到交响诗第五章、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第六章、19世纪中、下叶的法、意歌剧第七章、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与有关风格第八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第六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返回概述:西方音乐史上用“浪漫主义”这个词来概括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的音乐发展史。“浪漫主义”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促使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高涨起来。然而,无论是拿破仑执政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还是封建王朝的复辟,都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无情的现实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讲理。在这种信仰危机面前,人们自然会在感情上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拥有了“自由”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力图强烈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开始向与理性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转移,即以崇尚感情代替崇尚理性。他们开始夸张地宣泄自己的感情,哭能哭的昏天黑地,笑能笑的人仰马翻,以过分的、无拘无束的感情宣泄代替了古典主义的理智与节制。这种感性、感情的倾泻更多是作曲家自己的体验,追求自由和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他们注重抒发个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自我崇拜、自我肯定、自我宣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在强调“人”和他的本性。返回浪漫主义时期的各国艺术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注重民族性。当时有许多倍受别国欺凌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民族战争频繁,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促进了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作曲家们普遍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强烈兴趣,他们注重音乐的民族性,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并大量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19世纪的作曲家很多都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他们力图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将音乐与其它的艺术门类如戏剧、文学、美术、诗歌相结合,寻求音乐以外的意义,使标题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19世纪的社会音乐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海顿时代的贵族保护人已被新生的资产者来取代,音乐出版商、音乐会或剧场的经理人不仅主宰着作曲家的命运,同时也成为主宰音乐生活的大人物,这时的作曲家需要考虑如何增加自己作品的听众和买主,这与实际的经济利益相关。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了给听众某种刺激和震动,极力发挥炫技表演,甚至相互争夺听众,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富丽堂皇、炫技性的作品(如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的作品),这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现象。第一章、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18世纪的“狂飙运动”直接导向了19世纪的德奥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的艺术家们承接了这份丰厚的遗产,然而1815年前后窒息压抑的社会现实生活导致他们信念的丧失,他们开始倾向于轻视理性,将音乐视为最具梦幻遐想的艺术,在广阔的艺术王国中寻找自己的希望与慰藉,同时也迷恋于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德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始终没有放弃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崇高信念。韦伯、舒伯特都与古典传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同样如此。19世纪浪漫主义的德奥音乐在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基础上增添其独特的个性和各自的光彩。返回第一节、韦伯第二节、舒伯特返回(二)古希腊的乐器第一节、韦伯生平创作返回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韦伯(1786——1826年)韦伯1786年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厄丁,父亲是城镇的剧院经理兼乐师,母亲是小剧团的演员歌手。韦伯从小就随父母的巡回剧团到处演出,不仅熟悉了剧院的舞台,也在各地接触到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很大作用。1804年,韦伯担任布勒斯劳歌剧院指挥,有机会熟悉了歌剧的许多保留曲目。此后的10年间,韦伯创作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钢琴作品等,并以钢琴家的身份到各地演出。1813年,韦伯担任布拉格歌剧院院长,他扩大了歌剧院的演出曲目、提高了演出质量。1817年他任德雷斯顿宫廷剧院指挥,成功上演了一系列德国歌剧和法国歌剧,并写了许多钢琴作品。1820年,韦伯完成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自由射手》。两年后韦伯在英国指挥演出时,病逝于英国,仅活了39岁。韦伯的创作:(一)歌剧韦伯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是由他的一部歌剧代表作《自由射手》(剧情)来确立的,这部歌剧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这部歌剧的最大贡献在于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即真实地体现了德国人民的生活、风俗、性格、信仰。舞台上出现的不再是贵族的宫殿,而是简朴的德国乡村的生活情景:以波西米亚的森林为背景,德国守林区的房屋、猎人们头戴插有羽毛的帽子、乡村姑娘身穿着花边裙子等。歌剧音乐中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猎人们雄壮的进行曲、村姑们民谣式的合唱、农民粗犷的舞蹈等。歌剧最诱人之处是第二幕中的“狼谷”一场,舞台上显现出阴暗茂密的森林和野兽出没的山谷。管弦乐队的音色充分发挥,以各种管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尖锐的不协和和声等,描写猫头鹰飞过、野猪奔跑、幽灵、怪兽、风暴、鬼火的出现,烘托出狼谷中神秘、阴森的气氛。一些观众看到这里会不由得紧张地站起来。返回1820年,韦伯完成了《自由射手》(又称《魔弹射手》),剧情选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剧情:青年猎人马克斯与守林官的女儿阿加特相爱,按照猎人的规矩,马克斯只有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和自己的心上人阿加特结婚,并成为未来的守林官,但他在射击比赛初赛时失败。正当马克斯在为初赛失败懊丧万分的时候,猎人卡斯帕尔来到他面前引诱马克斯随他到狼谷炼造魔弹(有魔力的子弹,可以百发百中)。事实上,猎人卡斯帕尔这时已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萨米尔,他面临着下地狱的命运,他引诱马克斯是为了在第二天比赛时让马克斯用魔弹射死阿加特,让阿加特做替身来为自己赎出灵魂。马克斯他求胜心切,便答应猎人卡斯帕尔去炼造魔弹。他们炼造了7颗,前6颗可以百发百中,唯有第7颗要射中所喜好的地方(即打算让马克斯射死阿加特)。•第二天正式比赛时,马克斯维炫耀自己的射击本领用掉了前6颗子弹,手中只剩下第7颗。他射出的魔弹飞向一只白鸽,白鸽正是他心爱的阿加特的化身!幸亏这时有一位公正的隐士在一旁施法术使白鸽飞到猎人卡斯帕尔所在的树上,马克斯的枪声一响,白鸽飞走,子弹射中的是猎人卡斯帕尔,一对恋人得救!歌剧深刻地揭示了“善良”会战声“邪恶”的真理。序曲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成就。歌剧的序曲与剧情联系非常紧密,预示出歌剧的冲突和结局。一开始的慢板引子中圆号的音色表现出幽静的森林景色,而定音鼓、黑管、大提琴在低音区的动机则预示着不详的动机。序曲中采用了歌剧的主要主题,大致综合了歌剧的情节和气氛,如序曲中出现了第一幕中马克斯冲动而绝望的咏叹调的因素、以及第二幕中阿加特虔诚祈祷的旋律因素、剧中魔鬼萨米尔的动机等都已在序曲中呈示。此外,韦伯首创了将“主导动机”(Leitmotiv)贯穿运用的先例,以特殊的减七和弦来象征魔鬼萨米尔的形象,在序曲中出现,并将这种动机的含义贯穿整部歌剧。韦伯歌剧《自由射手》第一幕“马克斯的咏叹调”韦伯歌剧《自由射手》第三幕“猎人合唱”听赏:此外,《欧丽安特》、《奥伯龙》也是韦伯的两部歌剧代表作,都以中世纪和神仙的世界为题。(二)器乐作品在韦伯的器乐创作中,钢琴占有一定的比重。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钢琴曲《邀舞》以其华丽、流畅的风格为后人喜爱。听赏:钢琴曲《邀舞》返回返回(二)古希腊的乐器第二节、舒伯特生平创作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年)•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郊区,他的祖父是一位农村工匠,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全家都是音乐爱好者。舒伯特童年时代受家庭影响,很早就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等乐器。•1808年,11岁的舒伯特考入维也纳宫廷歌手学校,他父亲认为从这个学校毕业后舒伯特可以当一个老师,有一份固定收入。而舒伯特却极入迷地喜欢上了创作,12岁时就完成了一部四手联弹钢琴幻想曲。舒伯特16岁时由于嗓子变声,离开了这所歌手学校。为了谋生,他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当了一名教师。然而,一心只迷恋于音乐的舒伯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他终于在21岁那年辞掉了教师的职务,前往维也纳,从此专心于自己的作曲事业。•舒伯特走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窘迫,他没有公职,也没有王宫贵族的资助,只能与一些患难与共的穷艺术家朋友们一起艰难渡日。当时他曾与别人同住一间陋室,共用一架旧钢琴,甚至在轮换出门时共穿一件大衣。困境使舒伯特不停地协作,他将自己内心的郁闷、悲愤、希望、渴求都融进不朽的音乐中。他常常晚上戴着眼睛就寝,早上一挣开眼就立刻伏在桌前创作。•舒伯特在维也纳过着贫困的生活。父亲和朋友们都劝他找个职业,都被他拒绝了。后来由于贫困的窘迫和疾病使他不得不同意找份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政府的官员们不喜欢舒伯特喜爱自由、自主的性格。他们不愿雇用一位自由的音乐家。•舒伯特的不幸跟当时的反动政治息息相关。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奥地利反动封建势力复辟时期,文化专制、政治上的高压笼罩着整个维也纳城,自由思想到处被压制。这也正是舒伯特的父亲极力反对舒伯特做一个自由音乐家的原因,他的父亲恪守着皇帝的话:“我们不需要天才,只需要忠于职守的臣仆!”舒伯特正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不幸受害者。•舒伯特在维也纳的时期,正是伟大的贝多芬享受盛名的晚年。据说有一次,舒伯特带上他的作品去拜见贝多芬,恰巧贝多芬不在家。后来在贝多芬重病期间,身边的人想给他解闷,顺手递过舒伯特留下的谱子。贝多芬看了以后,猛然叫到:“这里有神圣的闪光!谁创作的?”返回•1828年,舒伯特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创作了声乐套曲《天鹅之歌》和《C大调交响曲》。在这一年,朋友们在维也纳为他举行了一次个人作品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在生命的最后年头,舒伯特才获得一点荣誉和欢乐。然而这一切都太晚了,他已无法挽回作曲家因长年困苦和过渡操劳而损坏的身体。•此后的不久,舒伯特就病倒了,当作曲家卧病在床无钱买药时,他的朋友把他写的声乐套曲《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然而对舒伯特的作品剥削成性的出版商仅给《菩提树》那首歌一个古尔盾。作曲家正象他在《冬之旅》的最后一首歌《摇琴的老艺人》一样,经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1828年,舒伯特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结束了他31岁的生命,离开了人间。亲友们按照他最后的愿望,把他安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舒-伯-特-的-创-作舒伯特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里,写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艺术歌曲、18部歌剧、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5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其它一些作品。(一)艺术歌曲(二)钢琴作品(三)交响曲和室内乐曲返回(一)艺术歌曲舒伯特被后人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他的歌曲选词非常广泛,既有歌德、希勒、海涅、莎士比亚的名诗,也有他的友人创作的一些无名小诗。舒伯特本身对诗歌非常敏感,即使是最一般的诗歌,经他音乐处理后也会变得声情并茂。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可分为三类:分节歌(如《野玫瑰》)、通谱歌(如《魔王》)、变化分节歌(如《鳟鱼》)。舒伯特有出众的旋律天才,这也是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根据诗歌的形式、内涵来创作旋律,使旋律和诗歌达到一种均衡关系。•如他的艺术歌曲《野玫瑰》、《暮春》等具有民歌般的纯朴优美;有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的,如《流浪者》、《你是安静》;有神圣、虔诚的,如《圣母颂》;也有温柔优美的,如《小夜曲》。(听赏:《野玫瑰》、《
本文标题:外音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0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