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赏析及文言文阅读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赏析及文言文阅读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6)这首诗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7)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2(8)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继续忠心报国志愿(或“志向”)。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赏读并完成题目。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的特点。巍峨(高大)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之情。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不怕困难,敢攀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①造化钟.神秀“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②阴阳割.昏晓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3)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怎样理解?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8)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9)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等飞来峰3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3)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描绘“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1)用“/”给第二段文字断句。(注意:只断句,不加标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解释加点的词: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陶渊明香远益.清益:更加(3)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4)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最喜爱的花:莲喜爱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5)翻译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个“独”字又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态态度。B、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这两种花的作用是映衬。C、文中三个“而”都是表递进的连词。D、“中通外直”的“通”是“没有阻碍”,可译成“空”。(7)从文中摘录原句填空。A、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喻君子志清行廉,德声远播:香远溢清,亭亭净植。D、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二、(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①自李唐来从②不蔓不枝生枝蔓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④可爱者甚蕃多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⑥宜乎众矣应当(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D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C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4)简答。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三、(1)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①可爱者甚蕃.多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③香远益.清更加④陶后鲜.有闻少(2)按要求填空①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写莲表现自己高洁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自己正直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本文主要是写莲,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菊与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增强表达效果。(3)翻译下面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4)人们以“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某人的高贵品质。在当今社会,人们又以“入淤泥而不染”来评价其高洁,可谓精妙传神。试谈谈你的理解。这里只将“出”改为“入”,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后者表明深入淤泥而不染且高洁。(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5(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在个人与环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个人修养及操守,对事物的把持。周围,外在的环境会对个人有影响,但不是绝对影响。个人的态度才是核心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赏析及文言文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5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