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种植基础1种植制度1课时2017年12月7日
种植制度主要内容第一节作物生长和发育(1课时)第二节作物生长与温度环境(2课时)第三节作物种类与布局(2课时)第二章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主要内容一、生长发育的概念二、种子萌发三、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一、植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生长:指植物在体积和体重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发育: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营养生长: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过旺,就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的生长发育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种子(植物学):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的有性生殖器官。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一)种子的含义种子(农业生产):1、由胚珠发育成的种子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3、无性繁殖器官根茎等(二)种子的萌发过程1、种子萌发的含义指种子的胚根伸出种皮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种子的萌发过程1.吸胀2.萌动3.发芽3、幼苗的类型及应用(1)幼苗的类型子叶出土型幼苗子叶留土型子叶出土型:下胚轴伸长,播种宜浅,如大豆、棉花。子叶留土型:上胚轴伸长,播种宜深,如小麦、豌豆。(2)幼苗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课后思考:影响播种深度的因素还有哪些?内部条件:1、健全的胚;2、足够的营养;3、种子的休眠状况外部条件:1、水分;2、温度;3、氧气(三)种子萌发的条件12435种皮胚芽子叶胚根胚轴胚种皮种孔种脐蚕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蚕豆种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种皮胚轴胚根胚芽子叶胚胚玉米种子的外形和结构玉米种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种皮(果皮)胚芽胚轴子叶胚根胚乳胚蚕豆种子玉米种子相同点都有和。不同点种皮胚子叶两片子叶一片子叶储存营养物质胚乳储存营养物质无胚乳有胚乳举例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2、选择题:(1)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当根与种子等长,胚芽等于种子一半时,称()A、吸胀B、萌动C、露白D、发芽(2)种子能否萌发,首先取决于()A、温度B、自身是否具有发芽能力C、水分D、氧气练习题:(1)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当根与种子等长,胚芽等于种子一半时,称(D)A、吸胀B、萌动C、露白D、发芽(2)种子能否萌发,首先取决于(B)A、温度B、自身是否具有发芽能力C、水分D、氧气(3)为延长种子寿命,在保存种子时应提供的条件是()A、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B、干燥、高温、不通风C、干燥、低温、通风D、潮湿、低温、通风(4)属于无胚乳种子又不宜播深的是()A、豌豆B、水C、大豆D、小麦(3)为延长种子寿命,在保存种子时应提供的条件是(C)A、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B、干燥、高温、不通风C、干燥、低温、通风D、潮湿、低温、通风(4)属于无胚乳种子又不宜播深的是(A)A、豌豆B、水C、大豆D、小麦:课后作业:1、什么是生长和发育?什么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第二章第二节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一、土壤温度二、空气温度一、土壤温度(一)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a质量热容量b容积热容量当不同的土壤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越大的土壤,其升或降温数值越小;热容量越小的土壤,其温度变化就越大。2.土壤导热率土壤导热率高的土壤,热量易于在上下层间传导,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小;导热率低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大。(二)土壤温度的变化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指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13:00前后,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之前。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较大。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一年中,土壤表面月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3.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天:分为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等4种类型。一年:分为放热型(冬季,相当于辐射型),受热型(夏季,相当于日射型)和过渡型(春季和秋季,相当于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1.土壤湿度2.土壤颜色3.土壤质地4.覆盖条件5.地形和天气条件6.纬度和海拔高度二、空气温度(一)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的5—6时。(二)空气温度的年变化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区落后1个月左右,分别在8月和2月。(三)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在空气大规模冷暖平流影响下产生。如我国江南地区3月份出现的“倒春寒”天气,秋季出现的“秋老虎”天气,便是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四)大气中的逆温指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等类型。1.辐射逆温指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等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2.平流逆温指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时,使下层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逆温。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调控一、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二、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一、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一)植物的三基点温度与农业界限温度1.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2.农业界限温度0℃:土壤冻结或解冻的标志。5℃:喜凉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10℃:喜温植物开始播种或停止生长的标志。15℃:大于15℃期间为喜温植物活跃生长期。20℃:热带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1.积温即一定时期的温度总和。积温能表明植物在生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它包括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二)积温和有效积温2.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活动温度:高于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活动积温: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活动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有效积温:植物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积累的总和。3.积温的应用(1)用来分析农业气候热量资源;(2)作为植物引种的科学依据;(3)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三)温度变化与植物生产1.植物的感温性和温周期现象(1)植物的感温性指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感应特性。春化作用是植物感温性的一种表现。(2)温周期现象(日温周期现象)指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呈周期性变化,许多植物适应温度的这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的现象。2.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1)对植物吸收水分的影响(2)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3)对植物形成块茎、块根的影响(4)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5)影响昆虫的发生、发展3.空气温度变化与植物生长发育(1)气温日变化与植物生长发育: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重要意义。(2)气温年变化与植物生长发育高温对喜凉植物生长不利,而喜温植物却需一段相对高温期。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易产生低温灾害和高温热害。二、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一)耕翻松土作用:疏松土壤、通气增温、调节水气、保肥、保墒等。(二)镇压镇压后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热容量、导热率随之增大。(三)垄作可增大受光面积,提高土温,排除渍水,土松通气。(四)地面覆盖目的:保温、增温,抑制杂草,减少蒸发,保墒等。方式:(1)土面增温剂;(2)染色剂;(3)地膜覆盖;(4)铺沙覆盖;(5)其他。(五)灌溉(六)设施增温设施增温的主要方式有:(1)智能化温室;(2)加温温室;(3)日光温室;(4)塑料大棚。第三节作物种类与布局一、作物布局概念及设计原则二、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方法三、作物布局区划和我国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一)作物布局基本概念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或比例配置:作物的田块分布(微观、精细)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二)作物布局的意义1.作物布局与农业经营a对于建立稳定的现代综合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b直接决定种植业的格局和主要内容,c可以通过饲料作物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结构和效益。2.作物布局与农业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基础。3.作物布局与农业区划是农业区划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搞好作物布局,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农业区划并实现区域农业有效的管理与调控。二、作物布局的原则(一)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原则首先必须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稳定、安全的崇高公益性需求。包括:消费需要、市场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代表全社会利益的需求。(二)作物与环境相适应原则与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适应,这是科学制定作物布局方案的最重要原则。(三)布局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原则生产淡水鱼小麦玉米粳稻大豆花生棉花产值4400.52309.36410.41659.09366.38561.201138.71成本3458.79260.30268.34375.69166.34311.59545.59减税纯收入610.2219.05112.81246.74168.35217.52543.42表3-2主要作物产值成本及收入单位:元/亩1.根据比较效益优化作物整体结构2.根据区位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在作物生产的最适宜区和适宜区。3.围绕种养加和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发挥种植业基础作用。4.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作物布局,实现持续高效。(四)生产的技术可操作原则1、看作物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在当地是否成熟?2、该技术是否已被农技人员和农民所掌握?3、当地是否具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图3-1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五)布局结构本身的生态合理性原则1.用地与养地关系的协调例如,对于水土流失地区和田块,应多配置密植作物,发挥其水土保持作用,而切忌甘薯、棉花、甘蔗等中耕作物过多的配置,以免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2.作物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协调a饲料作物和加工原料作物比例;b要能够吸纳、消化养殖业和加工业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一)作物种类布局三、作物布局的内容是指不同作物类型之间的结构与配置。具体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之间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内部具体作物的比例与配置。(二)品种布局是指同一作物的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结构和配置。(三)熟制布局是不同的熟制(种植模式)的比例及空间配置。应注意:一是为了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合理安排作物的播种时间。二是因地制宜地调整作物大田生长期,开展返季节作物生产。通过育苗移栽,不仅可以节省大田生长季节,促进复种多熟。注意的问题:•一是秧田的空间布局即具体田块的确定;•二是秧田的面积的确定。(四)秧田布局四、作物布局的方法步骤(一)生产目标确定经济目标(平均亩产值或每亩净收入指标值)产品目标(生产小麦还是大麦或油菜或蔬菜)市场目标(当地还是外地销售?是零售还是批发)其他目标(土地接受废弃物总量是多少)(二)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调查:价格及变化、市场产品质量情况、市场销售数量及变化、顾客情况等。分析预测:供需平衡状况、产品价格情况、产品结构特点、产品变花更新情况、市场销售特点、预期市场价格等。(三)资源环境调查分析1.自然资源环境①热量资源②水资源③光照条件④土壤资源条件⑤植被环境⑥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技术条件①人口及劳力数量、质量、流动情况等;②经济状况③市场情况④农业产业化状况⑤区位优势⑥政策情况⑦科技投入水平(四)作物生态适宜性、生产适宜性分析根据调查分析,初步确定种植的作物。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状况以及作物生产发挥最佳效益,进行相互间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四)作物生态适宜性、生产适宜性分析生态最适宜区生态适宜区生态次适宜区生态不适宜区(五)作物布局方案制定作物种类及比例的确定,主体作物的确定。作物空间区域或田块安排。作物品种应用的安排。主体熟制类型及比例和空间安排。宏观作物布局规划。(六)作物布局方案综合评估及决策1.社会经济效益评价2.环境生态效益评估3.技术可行性评估4.风险性评估5
本文标题:种植基础1种植制度1课时2017年12月7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3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