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任何社会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我们要看到社会好的方面,而不仅仅是差的表现。我们要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得出现各种问题。人就是如此现实的,因为我们要适应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不得不把我们变得跟它一样现实。我们就是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迁就你!!!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论文,电影,书籍等等。最突出的感受是如何对“环境”这个词做出合理的定义。这个环境并不单单指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多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个环境决定了人会被怎样对待,以及如何对待别人。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接触世界的第一步,若是这个环境是温暖且包容的,那么孩子的性格会简单而开放;若这个环境充满了不和谐和不稳定,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不可捉摸,甚至偏执和无法沟通。我始终觉得人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身的遗传因素。人与环境的博弈,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因为身边人的反馈,以及社会环境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社会环境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的环境中犄角旮旯的事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者是人生目标都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即他希望从这个世界获得什么,而这些期望的事物却是人在当下不曾拥有的东西。有宗教信仰的人期待有一个神明来指导他行事,而无神论者则是自己以身边的道德准则或是行为规范为基础来探寻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更大胆,更有创造性,是灵魂的开拓者。人受其生活的环境塑造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境界,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若单单是因为自己的探寻是无法找到现在的精神力量的。人依靠周围的人和事物,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探索物质世界之外的天地。这片天地并不是纯精神的,而是倚靠物质基础而衍生出来的超越物质或者届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究竟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些什么,甚至是如何才形成了这样的境况,人所知的只是自己或是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这期待包括对超能力的渴望,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诠释,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预测。我常常在想,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时刻幸福的,也不是时刻痛苦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个人努力的过生活?如果说人在不断地追求幸福,那么这种幸福究竟如何来测量?还是说人活着是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也许宗教的目的正在于此,对那些没有完全明确自己生存目的的人,宗教所提供的精神力量则是人类生存的理由——人活着不是为自己,是为了那个遥远的不可触摸却存在于世的神。人对神的定义都不相同,就像所有人对于精神的定义也不相同一样,其实宗教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崇拜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被塑造出来的神拥有无穷的能力,却也有着人类的情感——这样的神不过是人类期待克服自然的一种渴望,没有实现时,只能虚构这样一个存在,好让自己相信人类并不是完全屈服于自然,反而是自然被更大的一个“和人类相似但却有大能”的神所创建和掌管。人类或许是可悲的,正如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却被打败的拳击选手一样,他能做的不是拼死将对方打败,而是找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把对方打败,以证明自己的失败并不代表群体的失败,就如上面所讲到的,人类希望自己的无能不代表群体的无能,在自己虚构的精神世界里,自然是臣服与人脚下的——这便是人类的虚荣心,而宗教正是因这样的虚荣心而出现。那么这是可悲的吗?就如人类脆弱的自尊心一样,这层宗教的阴影也是单薄的。可是没有太多人愿意把这层脆弱的玻璃罩打破,因为打破了人类的自尊,受伤的还是自己,这个世界没有比自尊心受挫更让人沮丧和难过的事情了。于是,这层脆弱的自尊心被包裹的严严实实,因为太害怕受伤害,所以总是不敢面对——这样的例子恐怕已经多到无法一一列举了吧。人与环境,究竟是谁改变了谁更多?
本文标题:人与社会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5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