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形式到实质:网络发言人制度还缺什么?
从形式到实质:网络发言人制度还缺什么?当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包括一些企业均纷纷设立网络发言人。其主要职责在于应对日益演变的“网络政治”。作为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馈。网络发言人一般是由各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或者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挑选工作人员代表政府发言。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民发布的帖子进行跟踪回复,旨在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这一制度的诞生背景主要是为了有效应对近年来普遍出现的网络舆情偏激、失范现象。在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经由网民传播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最终呈现的事件图景大多证实当初网民对事件的质疑是合理的,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是国家赖以建立其合法性的诸多价值观在传统媒体与民众间并未取得一致。因此,设立网络发言人,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可以作为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一个补充,以政府信息传播替代人际和群体的信息传播,更有效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更是因为只有在一个有助于信息公开并利于言论表达的环境中,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这从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领导主动上网与网民互动交流的行为带来的良性结果中也能得出结论。这种基于平等对话的“亲民”行为对于网民情绪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并为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引导提供了可能,网民对此也持非常正面的评价态度。包括许多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出台之前也首先上网征求意见的做法,也得到了网友们的普遍好评。然而就当下的中国网络发言人制度实践而言,政府与网民之间有效的信息公开与互动依然只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态势。尽管网络发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弭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途径,不过坦率而言,网络发言人制度目前更多停留于试验性形式之中。在实际处理问题时,网络发言人难免会遇到相关单位互相推诿的情况,避实就虚、“打官腔”、“敷衍了事”、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都需要彻底加以改变。具体实施中要力避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过程中暴露的缺陷,绝不能打着与群众沟通的幌子却用语言辞令来掩饰事实真相,要避免“官腔”和过于公文式、格式化的外交辞令,否则,不仅达不到与公众沟通的效果,反而给已经高涨的舆情“火上浇油”。因此,网络发言人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修养,掌握网络语言的技巧。鉴于网民对其反映事项的回应要求具有较强的在线候复性、追问性等特点,发言人要对网上的帖子时刻保持着新闻敏感性,及时地作出反应并提出应对举措。此外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民众对网络发言人的满意度考评体系,让提问网民根据发言人对问题的回复质量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情况对网络发言人的表现进行“评分”。各级政府机构的网络发言人,可以就本地区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网上发布,让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输较多地通过此渠道。除了借助于网络媒介建构的话语平台外,还可以建立一个身体力行的网络发言人实践团,不仅可以拓展公共话语平台与网民在网上展开对话,还可以就一些重要话题,在现实中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当下的中国已由增量配置时代进入存量配置阶段。这不仅意味着改革需要在既定的资源空间内进行,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由于利益分割带来的贫富扩大现象也日愈明显,加上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可能进一步放大国内风险。这从刚刚结束的两会上高房价与收入分配差距成为首要议题中也可窥见一斑。因此,一个积极良性的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之于社会压力疏导而言无疑是迫切与必要的。当然从最根本处而言,这需要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唯如此,网络发言人制度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人民的权益。
本文标题:从形式到实质:网络发言人制度还缺什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