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20090307浅谈喀斯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1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题目:浅谈传统旅游资源和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课程名称: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任课教师姓名:李坡研究员研究生姓名:邹细霞学号:200718382年级:2007级专业:自然地理学学院(部、所):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任课教师评分:评阅意见:任课教师签名:2009年3月7日2浅谈传统旅游资源及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邹细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旅游是由客体(旅游资源)、主体(旅游者)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对象,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旅游活动的主题内容有所不同,现代旅游涉及的行业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构成要素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因为只有旅游资源的存在,才产生了旅游吸引力,导致游客空间流动,即旅游活动的出现,所以,探讨旅游资源类型划分非常重要。关键词:旅游资源类型划分讨论1旅游资源的内涵1.1旅游资源的概念西方国家学者多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是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原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等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给出以下定义:旅游资源是在现在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能够被用作组织旅游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开始发展,陈传康、刘振礼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保继刚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卢云亭指出:“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李天元等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苏文才、孙文昌认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与物(因素)的总和。晓鞍认为:“能够使旅游者发生兴趣,有足够的力量吸引他们前来,并由此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马耀峰,宋保平等认为: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1.2旅游资源概念的核心(1)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实用价值和基础性的主要体现:(2)旅游吸引力是判别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3)旅游资源既包括未开发利用的,也包括已开发利用的;(4)旅游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5)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31.3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1)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①地球的层圈构成自然旅游资源;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资源特色;③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制;④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内动力;⑤水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主要外动力;⑥气候的区域差异;⑦生物的多样性;(2)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①历史遗存:遗址、建筑、雕塑、壁画、宫殿、陵墓等;②社会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风情、风俗、服饰、歌舞、节庆活动等;③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或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著名建筑、雕塑、博物馆等;④根据游客市场需要而创造:微缩景观、电影城等。1.4旅游资源的特点(1)旅游资源的综合性: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另外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不仅是旅游资源开发,还包括基础设施,市场开发等。(2)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采摘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如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不同。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因为旅游者天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3)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其他资源经过开发,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可以输往其他地方以供利用。但旅游资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这样便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地域垄断性,首先旅游资源都是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其次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总的来说旅游资源都基础是地理环境,不可移动。(4)旅游资源可重复开发性: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相反,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长期反复利用。旅游者通常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一些旅游商品除外),所带走的只是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的意念和印象。开发过的旅游资源在新一轮的、或更深层次的开发中,还可作为旅游资源来对待。2传统旅游资源分类喀斯特旅游资源是传统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传统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体景观,也包括喀斯特水文地质、地貌环境下的人文景观。传统4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较为成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不同的分类体系。而对喀斯特旅游资源分类较少,陈安泽教授根据地质成因原则、经济价值原则或资源价值原则、中国地域原则等三大原则对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1)以资源特性作为分类标准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地理所1992年作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包括两级:类与基本类型①地文景观类②水域风光类③生物景观类④古迹与建筑类⑤休闲求知健身类⑥购物类(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①观赏型旅游资源②运动型旅游资源③休(疗)养型旅游资源④娱乐型旅游资源⑤特殊型旅游资源⑥观赏型旅游资源⑦运动型旅游资源⑧休(疗)养型旅游资源⑨娱乐型旅游资源⑩特殊型旅游资源(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地理所1992年作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包括两级:类与基本类型①原始地区②近原始地区③乡村地区④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⑤城市化地区(4)两分法分类系统两分法把旅游资源氛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14个基本类型和63个类型(如图1)。5图1传统旅游资源分类系统(资料来源:上课笔记)(5)新国家标准分类体系新的国家标准分类体系的依据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性质,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等划分,将我国的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如表1[1])。气象、气候与天象自然资源地质地貌水体动植物综合景观岩石、地层、构造、化石、地质灾害遗迹山地、峡谷、喀斯特、风蚀风积地貌、冰川地貌、火山熔岩、黄土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屿、其他地貌河川、湖泊、瀑布、泉、海洋、其他水体气象、气候、天象植物、动物、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田园风光、其他综合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历史古迹古迹古迹古建筑陵墓宗教圣地圣地城镇古人类遗址、古战场遗址、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他古迹防御工程、宫殿、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瞭望观赏建筑、起居建筑、其他建筑帝王陵墓、名人陵墓、其他陵墓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游憩园林佛教圣地、道教圣地、伊斯兰教圣地、基督教圣地圣地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园林社会风情风情文学艺术艺术民俗、购物游记、诗词、楹联、题刻、戏曲、书法、绘画旅游资源6表1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地文景观综合自然旅游地山丘型旅游地、谷地型旅游地、沙砾石地型旅游地、滩地型旅游地、奇异自然现象、自然标志地、垂直自然地带沉积与构造断层景观、褶曲景观、节理景观、地层剖面、钙华与泉华、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生物化石点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凸峰、独峰、峰丛、石(土)林、奇特与象形山石、岩壁与岩缝、峡谷段落、沟壑地、丹霞、雅丹、堆石洞、岩石洞与岩穴、沙丘地、岸滩自然变动遗迹重力堆积体、泥石流堆积、地震遗迹、陷落地、火山与熔岩、冰川堆积体、冰川侵蚀遗迹岛礁岛区、岩礁水域景观河段观光游憩河段、暗河河段、古河道段落天然湖泊与池沼观光游憩湖区、沼泽与湿地、潭池瀑布悬瀑、跌水泉冷泉、地热与温泉河口与海面观光游憩海域、涌潮现象、击浪现象冰雪地冰川观光地、长年积雪地生物景观树木林地、丛树、独树草原与草地草地、疏林草地花卉地草场花卉地、林间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水生动物栖息地、陆地动物栖息地、鸟类栖息地、蝶类栖息地天气与气候景观光现象日月星辰观察地、光环现象观察地、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天气与气候现象云雾多发区、避暑气候地、避寒气候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遗址遗迹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类活动遗址、文化层、文物散落地、原始聚落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废弃寺庙、废弃生产地、交通遗迹、废城与聚落遗迹、长城遗迹、烽燧7建筑与设施综合人文旅游地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园林游憩区域、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工程与生产地、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动物与植物展示地、军事观光地、边境口岸、景物观赏点单体活动场馆聚会接待厅堂(室、祭拜场馆、展示演示场馆、体育健身馆场、歌舞游乐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佛塔、塔形建筑物、楼阁、石窟、长城段落、城(堡)、摩崖字画FCH碑碣(林)、广场、人工洞穴、建筑小品居住地与社区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特色社区、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书院、会馆、特色店铺、特色市场归葬地陵区陵园、墓(群)、悬棺交通建筑桥、车站、港口渡口与码头、航空港、栈道水工建筑水库观光游憩区段、水井、运河与渠道段落、堤坝段落、灌区、提水设施旅游商品地方旅游商品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及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其他物品人类活动人事记录人物、事件艺术文艺团体、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习俗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饮食习俗、特色服饰现代节庆旅游节、文化节、商贸农事节、体育节数量统计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3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方案很多,比如从成因角度出发的分类。但作为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还很少见。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陈安泽教授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案[2]。3.1分类方案基于下述原则(1)地质成因原则:必须是碳酸盐岩或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主要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景观。其它可溶性盐类岩石或钙质胶结物形成的景观不包括在内,一些以构造为主或重力崩落为主形成的景观亦不包括在内。(2)经济价值原则或资源价值原则:这些景观必须有旅游开发价值,其中每8种类型必须可以构成独立景区或景点,那些虽然是一种喀斯特现象,但不能独立构成景区者,即没有独立开发价值者不列为一种类型。(3)中国地域原则:这些景观类型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所见到,而且有旅游景区开发实例者。3.2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实例根据以上原则可将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分为4类l4种亚类及代表型:(1)孤峰是一种单峰碳酸盐岩石山。峰体四壁峭立,坡度多大于60,底面积一般在0.01~0、05km2,个别达0.1km2,平面形状为园形,高度几十米到100多米,呈塔形、锥形、田螺形等,孤立在喀斯特平原上,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晚期的产物,以桂林独秀峰为代表型。(2)峰林由相互离立的塔状、锥状碳酸盐岩石峰组合而成地貌景观。这些离立的石峰座落在相对平坦的地面上,如喀斯特平原或喀斯特谷地中。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平原峰林型和谷地峰林型,据朱德浩等所编中国喀斯特地貌图统计,全国峰林地貌为15,000km2,广西峰林地貌为12,000km2。朱学稳统计桂林地区(兴安至阳朔)峰林地貌1123km2,以兴坪~福利景区为代表。峰林地貌在桂林地区与清澈秀美的漓江相组合,构成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自然奇观,成为旅游资源中的极品。(3)峰丛由联座丛生的锥状碳酸盐岩石峰和峰丛间洼地组合而成的地貌景观。与峰林的区别是,除了各峰体的基座(或垭口)相连外,峰体的形态以锥状为主,且较高大和具有正常的斜坡。一组峰丛之间伴生着小型洼地、漏斗或落水洞是此种地貌类型的又一特征。峰丛地貌从全国来看,其分布面积要比峰林地貌广得多。据朱德浩等统计,全国峰丛地貌约125,000km2,为峰林地貌的8.3倍。但局部地区两者的比例又很接近,据朱学稳统计,桂林地区(兴安~阳朔间)峰丛地貌为1216.4km2:,仅比峰林地貌多两个百分点。另据朱学稳调查,我国的连片的峰丛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零星或小片地分布于广西的桂林、阳朔、
本文标题:20090307浅谈喀斯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6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