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饮食养生法主讲:医学教授李颖主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协办:藏象养生学院三、饮食养生法(一)药食同源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前提,人类对于药物的最初认识也始于对食物的认识,也就是说人类发现并利用药物的过程是与自身食谱范围扩充的需要和对食物功效不断总结积累的过程紧密相连的,药物与特定食物的功效是同源的,可以说食物的保健和治疗作用是药物的鼻祖。医食同源的提法不准确。三、饮食养生法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增进健康,进而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则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说明食物不仅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还具有调理补养及治疗作用,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是不完全相同的。强化食物的强制推广问题较多。加碘食盐,强化加铁酱油,低钠盐等等。补钙补到便秘,反而打乱体内代谢平衡。三、饮食养生法中医食养的作用主要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理论与医药一脉相承。把药物学称为“本草学”也主要根源于中国以植物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全吃与吃全:一位癌症患者的饮食原则概念错误:食物中毒与投毒犯罪西医营养学与中医膳食养生的理念区别:多多益善与按需平衡三、饮食养生法宋代中医巨著《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有食疗方剂160首,可以用于治疗28种疾病,并将食疗的作用总结为“病时治病、平时养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的食药并用之品也超过了500种,为中医食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品种。三、饮食养生法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药王孙思邈特别强调指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称“食治”乃“养生之极术”。食物有阴阳、寒热温凉等区别(1)阴阳:是按照食物对人体的作用特性来区分的。阴性食物能滋阴,供养形体(如小麦、柿子、猪肉等)。阳性食物能供热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基础(如人参、白酒、咖啡等)。(2)寒热温凉属性:是按照人食用食物后的反应特点来分的,如蟹、西瓜、梨属寒性;杨梅、蜂蜜、萝卜属凉性;牛乳、鸡、葡萄属温性;姜、芥、羊肉属热性。有些食物食性平和,如甜杏仁、胡萝卜、米汤或米粥等则为中性。食物有阴阳、寒热温凉等区别(3)五味:食物的天然味道,中医食疗理论将其与五脏相对应。例如大蒜、芥、辣椒等味辛辣,属肺;香蕉、柿子、荸荠等味甜,属脾;柠檬、木瓜、米醋等味酸,属肝;苦杏仁、咖啡、莲子芯等味苦,属心;盐、墨鱼等味咸,属肾。(4)气味: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胡椒、洋葱、辣椒等属阳,适于虚寒之人;而气味淡的杏仁、枣、橘子水和味清淡的香蕉、苹果、葡萄属阴,可用于清解内热。(5)升降沉浮:食物在人体内产生作用和疗效时的路径和部位趋向。例如酒性清扬,易使人头晕;生姜、葱白、薄荷能使人发汗出汗;均以升散、上浮为特点。如梨能祛除内热,西瓜可利水,杏仁有轻泻作用,均具沉降、向下的特点。常入药膳的中药有一百多种,中药中有些药物本来就是饮食中常食之品,如“药食同源”的百合、山药、龙眼肉、芡实、荷叶、桑叶、决明子、薏苡仁、赤小豆、山楂、杏仁、木瓜、枸杞子、莲子、菊花、茯苓、红花、陈皮、薄荷、桑椹、高良姜、昆布、海藻等。常入药膳的中药有一百多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使得食物的种类相当丰富,涉及人们常见的“谷肉果菜”,谷指各种谷物粮食和薯芋(山药)、豆类;肉是禽兽肉类,鱼类和龟鳖、蚌蛤、蟹虾,以及部分虫、蛇类;果为水果、干果和部分野果;菜是各种蔬菜野菜。常入药膳的中药有一百多种,中药中有些药物本来就是饮食中常食之品,如“药食同源”的百合、山药、龙眼肉、芡实、荷叶、桑叶、决明子、薏苡仁、赤小豆、山楂、杏仁、木瓜、枸杞子、莲子、菊花、茯苓、红花、陈皮、薄荷、桑椹、高良姜、昆布、海藻等。其它食品除此之外,调味品、香料、茶和代茶饮品实际上也属于食物。用于药膳的中药必须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原料中药或经制备、烹饪的中药须安全无毒,如党参、枸杞子、人参、白附片等。其次,原料中药或经制备、烹饪的中药容易咀嚼食下,如党参、山药、茯苓等;或者原料中药有较好的气味,比较适口,如小茴香、甘松、砂仁、草果、桂皮等。应用于药膳的中药主要是补虚药、温里药、化湿药、消食药中,其它类别的中药使用较少。至于药性猛然、有毒的中药,则绝不能用于药膳。附:食疗与药疗的区别:食疗药疗摄取过程长,用量大,作用缓摄取过程短,用量小,作用急无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分基于营养,成分易被机化基于治疗,成分不易被同化满足心理要求不一定满足心理要求辅助治疗或直接治疗直接治疗中医食疗应用最多的是食补,常用的食补方法,有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峻补法四种。平补法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如多数的粮食、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食物,如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鹌鹑、猪肉、牛奶等。一种是应用既能补气,又能补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既补脾肺之气,又补脾肺之阴,如枸杞子既补肾阴,又补肾阳等,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保健。粗粮好还是细粮好?要看对象情况。大米加工,损失近半,浪费惊人。贴秋膘的习俗如何评价?为何麻辣食物流行?清补法清补法是应用补而不滋腻碍胃,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有时也以泻实性食物祛除实证,如清胃热,通利二便,加强消化吸收,推陈而致新,以泻中求补。常用的清补食物有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以水果、蔬菜居多。温补法温补法是应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症患者,也常作为普通人的冬令进补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狗肉、鸡肉、鳝鱼、海虾等。峻补法峻补法是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来达到急需补益的目的。此法的运用,应注意体质、季节、病情等条件,需做到既达到补益目的,而又无偏差。常用的峻补食物有羊肉、狗肉、鹿肉、鹿胎、鹿尾、鹿肾、甲鱼、熊掌、鳟鱼、黄花鱼、巴鱼等。闻补则喜与闻泻则怒(二)食疗原则食疗、药膳不是药物或食物的简单堆积而成的,它讲究的是配方。药膳的配方与一般食品配方不尽相同,它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中医方剂组成的主次辅佐关系,一是膳食的调配原则。药膳配方主次辅佐关系,对所使用的原料应有主次辅佐关系。二者必须互相协调,才能有利于增强药膳的食疗效果。(二)食疗原则饮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莱、食养尽之”,其合理的食物配比原则至今仍非常实用。食疗原则饮食养生,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概括地说,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这些原则对于指导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沈括的名言说明物极必反。食疗原则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统称“五味”。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得当,五味和谐,则有助于机体消化吸收,滋养脏腑、筋骨、气血,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食疗原则《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从食味太偏有损健康的角度,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食物偏性对五脏的滋养关系。食疗原则此外,饮食还要特别强调节制。这里所说的节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所谓饮食有节,即进食要定量、定时。《吕氏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饮食还要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这也是中医饮食养生的特点之一。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豆类)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音熟)以热性治其寒”,即说明了四季饮食养生的偏性规律。(三)进食保健进食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以及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应予以足够重视。进食保健1.进食宜缓,细嚼慢咽《养病庸言》指出:“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暴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无论老幼年女皆当避免。食物匮乏时才狼吞虎咽2.食宜专致《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进食专心致志,既可品尝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吸收。古人所说的“食不语”及“食勿大言”,是符合饮食养生要求的。进食保健3.安静愉快愉悦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增进食欲,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气氛要轻松愉快,若有轻松、柔和的乐曲则更有助于健康。如若相反,情绪恼怒,抑郁不舒,喧嚣嘈杂,则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有“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之说。进食保健4.食后漱口摩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之说,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并能防止口臭,龋齿等疾病;孙思邈《千金翼方》则指出:“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都是食后保健的重要步骤。食后摩腹的具体方法是:吃食以后,以手掌在中上腹自左而右按揉推摩,力量宜适中,可连续作二、三十次。进食保健5.食后散步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托名唐代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进食后,活动身体,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动方式。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将其归纳为:“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后世多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四)饮食禁忌1.饮食禁忌的范畴中医饮食禁忌也称“食忌”、“食禁”,其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内容。它主张常人与病人的饮食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因人、因地、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实际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在生活和临床中要做到“审因用膳”,《(四)饮食禁忌黄帝内经·素问》就曾提到“五味所禁”、“五味之所伤等”,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就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唐代孙思邈也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中医饮食禁忌内容涉及饮食与季节、与体质、与地域不同在应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等诸多内容。2.病中及后期的饮食禁忌中医还特别强调患病期间及病愈后的饮食禁忌。《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腹泻),此其禁也。”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也指出:“凡诸恶疮差后,皆百日慎口,不尔,即疮发也”。患病期间所忌食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生冷冷饮、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为脾胃虚寒
本文标题:饮食养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8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