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6
第一节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原则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课堂管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管理,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是相辅相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是对各个个体的关注,只有关注各个有差异的个体,才能真正促使全体的发展。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长期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教学的过程管理,不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不注意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的调控。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影响。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此外.教师的学识、教学能力和人格品质对课堂管理也有一定影响。(二)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三)班级的性质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另一个情境因素是班级本身。(四)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三、课堂气氛1、课堂气氛的含义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2、课堂气氛的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2)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①接受。②反馈。③输人。④输出。(3)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问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第二节课堂纪律一、课堂纪律的性质(一)课堂纪律的概念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太特征。(二)课堂纪律的类型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课堂是以教室为活动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责任的制度化而有计划地协调师生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种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一)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二)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程的规划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儿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溶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二)问题行为的类型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等。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教师的教育失策1.指导思想的错误2.管理的失范3.教学的偏差(2)学生的身心素质1.性别差异2.生理障碍3.心理缺失(3)环境的因素1.家庭因素2.大众媒体3.课堂内部环境(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l、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来说,课堂行为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课堂问题行为的一种方法。采用行为矫正技术,可以有效地碱少或消除课堂问题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发展。而心理辅导不像行为矫正那样以完全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种方法。第三节中学班主任工作一、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三)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二、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晌7、操行评定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的基本准则或要求。除了德育原则是适用的,还有反映班级工作的某些特殊要求。1.全面教育原则2.全员激励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心理相容原则5.协同合作原则四、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途径和方法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二)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三)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四)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五)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第五节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虽然都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上等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因此,又具备了它自身的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课外活动的组织、方法上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二、课外活动的作用和意义课外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一)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二)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三)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四)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三、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一)学科活动这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都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二)科技活动这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三)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的实际的教育活动。(四)文学艺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以发展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文艺方面的才能为主要目的。(五)文娱、体育活动(六)劳动技术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据劳动技术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课外劳动实践,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训练、农业、园艺等科学实验、公益劳动等。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一)群众性活动它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根据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就某一活动内容组成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活动。(三)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各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六、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教师的要求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知识与人物,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第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为了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第六节教师角色心理和心理特征一、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1.设计者。2.指导者。3.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伙伴。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5、教师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二、教师的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1、观察力特征教师的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制、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善于观察学生是教师教育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特点:(1)客观性(2)敏锐性(3)精细型2、思维特征教师从观察中获得材料,必须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形成教育决策,因此思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特点:(1)逻辑性(2)创造性3、注意力特征注意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增强清晰度和调控的功能,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高感受性,准确记忆,思维敏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注意分配能力上。教师可以通过熟练掌握教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持良好情绪以及加强注意分配练习等方法来提高注意分配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1、情感特征优秀教师的情感特征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爱岗敬业,积极进取;2)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3)情绪稳定,充满自信;4)品德高尚,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2、意志特征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1)目标明确,执着追求;2)明辨是非,坚定果断;3)处事沉着,自制力强;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3、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风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此外还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风格可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第七节教师成长一、教师的成长历程(一)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一个过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二)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伯利钠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受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专家系统”的思路的启发,在德赖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伯利钠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1、课时计划的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2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