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方晓红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金文又称钟鼎铭文。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2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1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2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1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3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包括一些军事信息。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5.邸报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㈠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唐代邸报此时称为“进奏院状”或“状报”、“邸吏状”。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有两份尚存于世。因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进奏院状”、“敦煌邸报”。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原始报纸。“开元杂报”一词见于孙樵的著作《经纬集》。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孙樵叙述自己所见到的开元年间的官报,使有关开元杂报最为详细地记载。开元杂报石孙樵给当时所见的“数十幅书”的一种称呼,并非真正报名。㈡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如“朝报”、“进奏院状报”、“邸状”、“报”等。宋代的进奏院状由唐代的“地方报”变成了朝廷的“中央报”。宋代的朝廷官报比唐代有了较大的扩充,不仅仅只限于诏旨奏章、皇室起居等,还记载了一些皇族生活情况、仕官升迁、朝廷政事动态等。与前朝相比,传播面也更为广泛。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其视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印刷的邸报。㈢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一直有两种意见,没有一致的结论。明代不设进奏院,但官报仍按习惯称为邸报。由明政府设立的通政司管辖。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抄、发、传制度非常严格。内容大体仍包括皇帝谕旨、皇室动态、官员任免、臣僚的奏疏、军事信息等内容,偶有类似社会新闻的信息出现。值得提到的是,明代邸报已开始出现活字印刷。这一变化所以显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变更,更说明报纸在此时的读者增多,需求量增大。是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6.邸报的作用及价值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他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他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7.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也主要等在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8.京报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内容:京报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因此它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形式:至清代已有较为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并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发行范围和社会作用:京报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很广。在京城和各省拥有大批读者群。买京报、读京报已经是常见的现象。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第一节.概说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40年鸦片战争是外报在中国发展的分界点。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进入半殖半封社会形态。海禁大开,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涌入中国本土。外报也由沿海向通商口岸扩张。这些报刊宗教色彩渐淡,并很快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华报刊的主要力量。主要分为中文商业报刊和外文商业报刊两类。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第二节.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1821年6月停刊。《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3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④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察世俗》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3.《察世俗》的意义1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不大。2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3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样。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5.《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3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④《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⑤《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6.《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1826年停刊。该看形式与内容都与《察世俗》基本相似,实际上是《察世俗》的续刊。7.《天下新闻》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吉德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1829年停刊。这份月刊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报纸很相似。内容除中外新闻外,还登载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发表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章。但总体来看仍是一份宗教刊物。8.《各国消息》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等于1838年在广州创办。停刊日期不详。该刊不登载宗教文章,是一份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9.《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㈠发展经过: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㈡主要内容: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㈢地位及影响: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
本文标题: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2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