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翻译概述BriefIntroductiontothe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退出第一章重点第一章翻译概述1.1翻译的定义1.2翻译史简介1.3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议1.4关于翻译方法的争议1.5对翻译本质的认知1.6译者的作用和要求1.7翻译课的教学要求和任务1.8翻译课的重要性第一章综合练习及参考译文综合练习1综合练习2----end退出退出返回章重点3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译语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源语语言的文本材料的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也就是说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等值地再现出来的一项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1.1翻译的定义(DefinitionofTranslation)第一章翻译概述BriefIntroductiontothe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退出返回章重点4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都离不开语言。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是将一种语言以最近似、最等值的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把语言文字、语言知识、文化修养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这是它的跨语言性。所以说,翻译是一种语言社会实践活动,既有跨文化性,又有交际性;既是一种艺术,当然也是一门科学。退出返回章重点5“Translationisascience.Translationisanart.Translationisacraft.Translationisaskill.Translationisanoperation.Translationisalanguageactivity.Translationiscommunicating.”中外翻译家给翻译下了种种定义,刘重德教授在他的《文学翻译十讲》中给翻译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退出返回章重点6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翻译能开发我们的智力、活跃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语言、开阔我们的视野,从别的语言中摄取对我们有益的成份。因为人类的语言,同文化一样,一般都不会自我满足、丰富和发展。只有通过翻译,才能把语言文化、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发展阶段。退出返回章重点7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相互交流。我们的祖先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也同样源远流长,翻译历史相当悠久。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玄奘西赴印度,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以及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化交流活动历史。马祖毅认为,中国翻译在五四运动之前有三次高潮: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后的西学翻译。1.2翻译史简介(BriefAccountoftheHistoryofTranslation)退出返回章重点8佛经翻译是我国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西汉末,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我国与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佛教通过商人和使节传人中土。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开始翻译佛经,魏晋南北朝佛经的翻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此后逐渐衰落,到北宋仁宗景祐年间,佛经译场停顿,元代以后便是尾声。在这期间出现了很多佛经翻译家,如支娄迦甑、支谦、支亮、法显、义净、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直至玄奘时期,我国佛经翻译事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翻译方法也更趋完善。梁启超评论道:“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饱和。”玄奘直译意译兼顾,确切地表达了佛经的原意,形成一种清新朴质、整严凝重的独特风格。退出返回章重点9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是继佛经翻译后翻译活动的一大转折。明朝后期,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01)等数十名西方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在中国建立教堂布道,同时把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这期间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著作,比如天文学、算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采矿和冶金技术等,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进步是一次重要的推动。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主要指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译介交流。这期间徐光启、风桂芬、徐寿、华蘅芳、马建忠、王韬、李善兰、林纾、徐建寅、严复等一大批翻译家脱颖而出。特别在19世纪后半期,翻译出版了大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学术图书。退出返回章重点10“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的重点开始转向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历史的发端时期。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国译坛上的有傅雷、茅盾、林语堂、钱歌川、梁实秋、萧乾、钱钟书、戈宝权、曹靖华、朱生豪、王佐良、季羡林、杨宪益、郭沫若、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等很多著名翻译家。他们大多数既是作家、诗人、文学家、数学家、又是翻译家,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流派和风格。在翻译作风上,大多数译者严谨求实、独具风格,在翻译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退出返回章重点11解放至今可谓第四次翻译高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交流日益扩大,翻译事业也跨入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这一翻译高潮的出现是全球信息化时代来临的结果,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带来的翻译爆炸。翻译界面临着两种大挑战:一方面人们在运用新思维改进翻译理念、翻译方法,注重段落语篇的技能翻译;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化年代成长的一代新人正在努力探索利用计算机、语料库、网络工具进行快速、精确有效的语码智能翻译,挑战必将会给翻译带来一个崭新的未来。退出返回章重点12关于翻译的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家有不同的说法和定义。在众多的翻译思想和原则中,我国大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说:1.3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议(ControversyonPrinciplesofTranslation)“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详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像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严复对“信”和“达”的论述清楚明晰,即便是现在的译界也与之有同感。这在我国翻译史上独具意义,给后代的译界以有益的启发,在翻译界最具影响力、典范性,甚至成了中国人翻译西方语言文字的准绳。退出返回章重点13傅雷提出效果论,认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译作与原作,文字既不同,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又各有特色,各有不可摹拟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译作定要传神达意。鲁迅主张“宁信而毋顺”,译作“力求其易解”并“保持着原作的丰姿”。茅盾认为应忠实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内容,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译文应明白畅达。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入于“化”境了。瞿秋白主张在翻译中大胆地运用新的表现方式方法,新的字眼,新的句法。退出返回章重点14刘重德提出了“信达切”的标准。刘老认为,严复的“信达”两字仍可沿用,而“雅”字应改用“切”字,这是因为“雅”字实际上只不过是风格中的一种,和“雅”相对立的,就有所谓“粗犷”或“豪放”。“粗犷”和“文雅”显而易见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文体,因此,翻译起来不能一律要“雅”,应该实事求是,酌情处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风格。“切”指的就是要切合原文风格,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风格。谭载喜提出了翻译的“东张西望”法和译学内容的“瞻前顾后”法。“东张”即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做到译文的“信达贴”、“信达切”、“神似”、“化境”。“西望”则是借鉴西方译论,立足分析,注重理论,放眼系统。“瞻前”——放开思路,大胆开拓;“顾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退出返回章重点15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和“三化”(等化、淡化、深化)原则。无论是“信达切”、“信达贴”、“信达化”、“神似”、“化境”还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翻译必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等等,都以期修补、更新、完善我国大翻译家严复提出来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人反对“信、达、雅”,说严复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对后代的翻译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可始终没有哪一种新提法能取而代之。看来“还是信、达、雅好”(周煦良:1982)。因为它言简意赅,主次突出,全面系统,完整统一。这里的“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译文能使别人看懂;雅即译文要有文采”(矛盾)。由此可见,大翻译家们还是主张“信、达、雅”。退出返回章重点16“信、达、雅”这条标准看来简单,真正在实践中则不然。就英译汉而言,中西文化、语言差异大,讲求了“信”,译文则“达”不了;顾及“达”,译文则“雅”不了,即我们常说的那样,符合原意了又不大通顺;好不容易使译文通顺流畅了,又发现有这么一两个“零件”没处安放。“既然是翻译,译出的东西就不可能是‘原物’,就要变形,就要走样,——从内容到形式,这是翻译活动的本性决定的。既然翻译的载体是语言,它所包蕴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它的全部情韵义理、色泽音像就不可能在另一语言载体中得到等同的传达”。退出返回章重点17任何一种文字都是有其声音之美,有其意义之美,有其传神之美,有其文气文体形式之美,作为翻译者常会顾其义而丢其神,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义、神、气、体、音之美完全兼顾,同时译出。退出返回章重点18比如:Shewasastrikinglookingwoman,alittleshortandthickforsymmetry,butwithabeautifulolivecomplexion,largedarkItalianeyes,andawealthofdeepblackhair.(ConanDoyle)【译文】她貌颇美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斜波流媚,轻盈动人,而鬈毛压额,厥色深墨,状尤美观。形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解析】原文描写的是一位英语文化中的西方佳丽,汉语译文却把这位西方女性描写成了汉语文化背景下一个典型的中式美人;文字优美,且以四字成句,意义表达准确。但一味追求归化而失去了原语文本中所蕴涵的“异国情调”,其结果是“美”而不“信”。退出返回章重点19为此,我们还是主张“忠实、正确、流畅”(faithfulness,correctnessandsmoothness)的翻译标准,尤其是对本科学生来讲,这个标准是切合实际的。所谓忠实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不能有任何歪曲、增删、篡改)、原作的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正确,是指把原作的语言内容、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增减地表达出来;所谓流畅,是指译文的语言一定要明白晓畅、通顺自然、逻辑清楚、符合规范。译文力求“绝对忠实原文,并能使人理解原文特征,读起来舒服”(歌德:1815)。退出返回章重点20比如:Ononeofthosesoberandrathermelancholydays,inthelatterpartofAutumn,whentheshadowsofmorningandeveningalmostmingletogether,andthrowagloomoverthedeclineoftheyear,IpassedseveralhoursinramblingaboutWestminsterAbbey.【译文】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解析】此译文对原文语序略作调整,译文表达忠实、正确、流畅,符合汉语习惯。但现代人读来文字华丽、感到过于学究气,和原语文本中所用文字和所表达语气似乎相悖。退出返回章重点21人类的交际活动都普遍遵循交际的最佳关联原则,都希望以最小的加工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我们搞翻译,至少或者起码要理解原作,这是关键,也是基础,是翻译最为重要的一步,即阅读——理解。在此基础上“以最小的加工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正确、流畅、得体地把原文表达出来,投
本文标题:Brief-Introduction-to-the-English-Chinese-Transla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2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