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为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复习导入:孔子孟子荀子下列人物又是谁?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汉武帝董仲舒第二节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原因、史实、影响)自主学习1:阅读P9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压制重创2、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遭到重创?4、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5、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3、秦王朝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精讲互动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派学说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知识归纳:1、原因:1)(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本原因2)儒生以古非今批评时政、非议秦始皇。----直接原因①焚书的范围:②不焚的书: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2、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维护统治。4、评价: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积极: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消极:①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②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自主学习1:阅读P10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汉朝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背景?二、汉朝-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汉初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君子之为治也,快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陆贾《新语》以上材料反映的汉代当时的主要政治统治思想是什么?(一)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的背景2、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史记·平准书》材料三:“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3、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需求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为更好的治理国家,求贤若渴的汉武帝诏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董仲舒便是其中之一。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二)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内容针对问题治国思想作用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土地兼并“仁政”为人处世“三纲五常”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神化皇权,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有利于限制君主残暴,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学习方法:从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着手分析、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①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精华,外儒内法。②儒学独尊,即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③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合作探究1: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区别与联系。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著作思想内涵与执政者关系地位联系《论语》《公羊春秋》《春秋繁露》儒学:仁、礼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批评时政,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维护现实统治,承认现实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在野的,不被采纳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继承发展,从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学说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合作探究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1.思想上尊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教育上倡儒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在地方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2.政治上重儒重用儒士参政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设博士。(四)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西汉景帝末年,江西人文翁被派到蜀郡任太守,在今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校舍“学官”,同时广招“学官弟子”。据考证,这所地方官办学校创立于汉景帝与汉武帝之间,距今已有2140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办地方学校。文翁在成都建成的“学官”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被时人成为“石室”或“石室讲堂”。教师由政府选派,学生由县一级推荐,符合入学条件者才能“升堂入室”,坐于师前,听其亲口传授。成都汉代画像砖《传经讲学》图就生动地描绘了“石室”教育情况。1、选官制度的变化2、确立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五)儒学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科举制(1)积极: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②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5)保证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维护了了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消极:①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③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僵化了人们的思想。小结: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初年汉武帝时——应运而生;——发展丰富;——打击重创;——道家学说;——正统思想;儒学的兴起“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儒学态度手段作用相同点目的实质作用秦统一后急需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儒士批评时政;国力强盛;董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排斥、打击尊崇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儒学发展低潮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有利于国家……但钳制了人们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的比较课堂训练1.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3.在分析中国历史某一时期的历史地位时,某位学者指出了“有极关要者四事”:一是中国版图的确立,二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三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四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奠定,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4.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8、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9、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
本文标题:汉代儒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3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