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目标•一、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积累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二、积累并掌握重要文言基础知识•三、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四、认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有过必改的精神。关于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体通史(不间断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相关背景(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2).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3).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探究一: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其中贯穿两种矛盾,作者选取了哪几个故事?揭示了哪两种矛盾?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概括文章主旨•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两种矛盾:秦赵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廉颇、蔺相如二人之间的矛盾(内部矛盾)。•①完璧归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②渑池之会。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③廉蔺交好。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蔺相如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在廉颇居功自傲,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蔺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主旨:•《廉颇蔺相如列传》围绕着蔺相如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探究二:本文第四段末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析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些方面?•蔺相如的“智”,主要表现为:•①审时度势之智。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宽容忍让廉颇,都是以赵国的剁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②知人论事之智。他能延斥秦王和群臣,完璧归赵,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对秦的现状和秦王的心理十分了解。•③随机应变之智。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献璧、取璧、归璧,机智果断。•④争取主动之智。秦以城易璧,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渑池之会,他对等地要求秦王击缶,以秦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计可施。蔺相如的“勇”主要表现为:•①敢挑重担之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重任。•②不畏强暴之勇。面对威武的秦王和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延叱秦王,辱其群臣。•③不怕牺牲之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决心头与璧俱碎于柱,准备以颈血溅秦王。•④隐忍退让之勇。廉颇出语不逊,常人难忍,蔺相如再三退让,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终于使廉颇主动承认错误。探究三: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怎样的性格?•课文除了“负荆请罪”这部分是廉蔺二人并重之外,都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对廉顿进行了一些描写。•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显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为了顾全赵国的荣誉,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胆小。这充分表现出廉颇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之策,若赵王三十天不归,就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可能挟持赵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廉颇对敌人的威慑力很大,这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位列自已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蔺相如,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优点。探究四:“相如奉璧使秦”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蔺相如出使秦国,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秦王不得已“辞谢”,同意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使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化解了赵王的困境,捍卫了赵国的尊严,打击了秦国的威风。•这样的布局如同把蔺相如置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能够让他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探究五:鲁迅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司马迁足怎样通过画“眼睛”——代表性的细节,从而传神达意的。•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上冲冠”的表现,更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叱之”,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位置,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给敌以可乘之机。•这些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他的外形和内心,显示了他的智和勇。探究六:本文有哪些较突出的写作特点?(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不管是秦、赵两国,还是廉、蔺两人,可写的事一定很多,但作者只写三件事,且重点放在蔺相如身上,以两个人物的三件事来表现动荡的社会、纷争的年代,达到了作者通过人物反映历史的目的。(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作者写矛盾如同大海的波涛.层层起伏,环环相扣。首先是对赵国而言,“予璧”和“勿予”的矛盾。赵王很为难,可相如出场,几句利害分析,矛盾就解决了。其次是“夺璧”和“保璧”的矛盾。秦王表面答应以城相换,实际上想以强凌弱白抢白夺,相如识破后不动声色,巧用计取回璧。因为如果取不回和氏璧,相如显然有辱使命,赵国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和氏璧了,所以相如不惜以命相拼。第三就是“杀蔺”和“保蔺”的矛盾了。秦对其他六国不仅军事上攻无不取,在物质上也是欲而必得的,现在不仅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还让相如在朝堂上“教育”了秦王君臣一番,秦王左右当然必生杀蔺之心了,但秦王与左右“相视而嘻”之后,再三考虑,还是理智占了上风,说了几句漂亮话,“毕礼而归之”。•这几个回合,一个以弱对强随机应变,一个心怀叵测又不得不情感让位于理智、贪欲让位于大局,在危机重重险象横生中,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高尚精神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秦王于章台见蔺相如时,“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倚”,“相如持其璧睨柱”的“睨”;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的“前”“跪”等,这些细节描写极其精练、准确,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动作和内心。(4)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探究七: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的简单叙述可以删去。你认为行吗?请简述理由。[探究提示一]可以删去。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也很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探究提示二]•不可以删去。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3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