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三十五章抗菌药物概论(护理).
化学治疗药物第35章抗菌药物概论第36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37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第38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第39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第40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第41章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第42章抗结核药第43章抗寄生虫药第44章抗恶性肿瘤药定义: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化疗)药物机体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药效学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机体、化疗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机体病原体化疗药物抗菌作用耐药性定义: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细菌药(antibacterialdrugs)抗真菌药(antifungaldrugs)抗病毒药(antiviraldrugs)等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drugs)化疗药物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抑菌药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杀菌药合成抗菌药抗生素第三十五章抗菌药物概论1997年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二、三级医院住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90%、80%和70%,小医院中几乎所有住院病人都使用抗生素。2000年全国抗生素费用占卫生总经费的22%,占药费的43%。2004年占卫生总经费的34%,占药费的50%。Antibioticdomesticmarket:RMB70billion/Yr30%oftotaldrugmarket:thelargestcake!75%ofout-patientsprescribedwithantibiotics80%ofin-patientsadministratedwithantibiotics95%ofsurgeryuseantibiotics讲述内容一、基本概念(重点)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三、细菌的耐药性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基本概念抗菌药(antibacterialagents)抗生素(antibiotics)人工合成抗菌药天然人工半合成抑菌药杀菌药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定义: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窄谱抗菌药: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广谱抗菌药: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99.9﹪)的最低药物浓度。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LD50/ED50(或LD5/ED95)。意义:是评价化疗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也有例外:青霉素。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生长繁殖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越长,抗生素活性越大。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DNAmRNA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细菌核酸代谢5.干扰细菌叶酸代谢(在以后各章中详细介绍。)每一种新的抗菌药研发需要10年左右,而细菌获得该药的耐药性平均只需2年!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1.耐药性(drugresistance)定义: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分类: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2.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合成酶(钝化酶):催化某些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质的改变,导致无效量的改变,作用减弱(2)改变靶位结构改变靶蛋白结构增加靶蛋白数量生成耐药靶蛋白(3)增加代谢拮抗物(4)降低外膜的通透性(5)加强主动流出系统3.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滥用局部用剂量不足单独用长期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超级细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1.合理应用2.努力开发新药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合理用药的原则1.根据细菌学诊断合理选药正确的诊断:疾病的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实验2.严格据适应证选药,防不合理应用:①病毒感染②局部应用③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④用药剂量、疗程⑤常规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3.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与感染部位合理用药4.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二)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1.联合用药的目的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扩大抗菌谱2.联合疗法的适应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细菌感染较长时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3.联合用药的结果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小结1.掌握基本概念: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MIC、MBC、CI、PAE、耐药性。2.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抗菌作用机制3.了解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第36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antibiotics)讲授内容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述二、青霉素类抗生素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类抗生素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非典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化学结构均含有β-内酰胺环,抗菌机制、耐药机制基本相同。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述CHOCNHABCSNOCOOHCH3CH3CHCHCRamidasepenicillinase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NHR2CSNABOOR1COO-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1、基本结构β-内酰胺环β-内酰胺环,为抗菌活性之关键。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杀菌激活细菌自溶酶→细菌自溶2、抗菌作用机制肽聚糖交叉联结肽聚糖(二糖十肽)细胞壁转肽酶β-内酰胺环+PBPS自溶酶活化抑制×水分内渗菌体膨胀、变形缺损细菌裂解、死亡给药前给药后PG对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抗菌特点:1.对G+作用强,对G-作用弱2.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3.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影响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影响,故对人体几无毒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在临床上非常普遍:1942年青霉素G开始临床使用,1947年就有耐药性的报道了;目前报道60%以上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耐药性问题3、细菌耐药机制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2β-内酰胺酶的“陷阱机制”或“牵制机制”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靶位PBPs3靶位结构PBPs发生改变4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5增强药物外排6细菌自溶酶减少
本文标题:第三十五章抗菌药物概论(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6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