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一、孔集乡基本情况孔集乡地处豫东平原,位于宁陵县城东北15公里处,310国道、陇海铁路横穿东西,X038县道纵贯南北。孔集系孔子嫡支重要客居地,唐朝贞观年间孔子第36代嫡系传人褒圣侯孔德伦封于此地,而后有“三公二侯”及其后人在孔集繁衍生息。全乡辖25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总人口3.2万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土地肥沃,多为淤土和莲花土,盛产小麦、玉米、山药、蔬菜、酥梨等农特产品。二、主要做法自去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置,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对全乡1个集镇区、5个中心村、6个基层村进行高标准规划。为确保规划能够得到严格执行,我乡重点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实执法队伍。乡调整充实了城乡规划管理所人员,组成了由乡人大主席牵头,城建所长具体负责的5人执法队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层层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党员座谈会,利用村头大喇叭、村务公开栏、张贴公告、设置规划版面,广泛宣传规划法及有关知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三是严格执法监管。乡规划所、国土所等部门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执法检查,对违法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有效遏制了违反规划乱搭乱建的行为。四是坚持试点先行。我们通过采取鼓励群众自建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法,在基础较好的张牌坊、宋胡同中心社区先行开展新村建设,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张牌坊三横两纵的格局已经拉开,自去年累计建新房67所;宋胡同村与陕西省五建公司合作建设阳光社区,该社区建成后可容纳住户2500户,约12000人,工程一期投资1500万元,计划建新型住房80套,目前15套房地基工程已开工。三、建议及对策(一)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在投融资体制方面,要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农民成立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农民土地收益和经营的收益筹措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基金;二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三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给予财政贴息贷款扶持。(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农村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小城镇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制约,这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要尽量少占用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三)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在发展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两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1、进一步增强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农村小康住宅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造优美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完善农村综合功能、提升农村整体发展能力、巩固小康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增强加快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明确任务,狠抓落实。2、切实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的根本支撑没有农民的稳定增收,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积累,农村住宅建设就会缺乏有力的支撑和持久的动力。我们必须要坚持农业产业化和劳务输出“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切实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推动农业产业化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和最大的产业项目来对待,加大培训力度、拓展输出渠道,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住宅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3、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小康住宅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村镇建设规划相一致,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改善环境、面积适中、功能齐全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和严肃性,杜绝乱建、滥建的现象,切实发挥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作用。4、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的政策机制。要牢固树立政策就是方向、政策就是助推器的观念,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完善工作机制。要积极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扶持、部门帮扶、集体补偿、市场运作、个人出资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要积极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审批宅基地、提供图纸、整合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协调信贷等优惠政策,全方位为农村住宅建设服务。要积极研究制定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居民、农民享受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户进城、进镇建房购房,扩大城市规模、发展村镇经济、增加农民收入。5、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力度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离不开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广泛借鉴外地经验,取长补短,寻找差距,提高张牌坊村、宋东新村示范点建设水平;要切实把经济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的行政村确定为住宅建设示范点,努力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经济实用、造型美观,符合现代气息的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示范点;要把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技术作为扶持新农村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的重点,全力搞好示范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整体效应;要善于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扎实推进。6、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在投融资体制方面,要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农民成立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农民土地收益和经营的收益筹措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基金;二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三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给予财政贴息贷款扶持。7、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农村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小城镇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制约,这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要尽量少占用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8、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在发展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农业产业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我乡一两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新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新农村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9、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本文标题: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6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