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摘要: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关键词:民生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与认识、矛盾论、科学发展观一、案例陈述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二、问题陈述讲过上面案例,引起一下几点思考第一,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全相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所以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和紧迫。第二,看病难问题的存在。健康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医疗系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保障面窄、社会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健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迅速增长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二是农村、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是空白。三是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第四,社会管理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的稳定靠的是完善的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也面临诸多新课题,如对社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而社会管理环节的脆弱或者漠视,导致了社会环境的恶化,最终也影响着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生问题的分析(一)从辩证唯物主义看民生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其哲学基础是群众史观,民生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最现实、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其深层次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实践性即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劳动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特点。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劳动是一个历史过程,那么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将是一个历史过程。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生产关系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条件。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会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从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再精神生活领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只有处理好社会各种生产关系,才会进一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完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改善民生问题,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二)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民生问题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一切正确的决策都是来源于人们所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关注民生是在正确分析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现实条件、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决策,而这一决策既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肯定和正确反映,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同时关注民生问题之一合理决策,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顺利进行。(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看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而在这些多个矛盾中,其中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前进方向,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才有利于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从而促进事物的顺利发展。当前在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有机体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但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是手段和目的的矛盾。生产力、制度、文化等等都是手段,人的发展需要才是社会存在、发展的真正目的。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和需要,就是要在社会中抓主要矛盾的体现。”(四)从辩证关系看民生问题从经济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辩证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上,必须坚持人的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亦即经济与民生的关系问题上,两者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基本条件,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经济发展,但是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只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马克思强调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民生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看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说,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的根本。党中央已明确地把发展观落实到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党执政的角度讲就是“以民生为本”,也就是要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执政以民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从全局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科学发展观针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存在的差距提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其列为“五个统筹”的前两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把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置于解决农村问题的大背景之中。关注民生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模式。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四、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1.解决民生问题要建立健全民主机制在我国改革之初,民生需求主要表现为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温饱问题的问题;当前民生的需求层次有所提高了,需要解决的是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等高层次的问题。当前,我们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伴随着各种利益的调整和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利益需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要建立健全民主机制,这样党和政府才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百姓的真正需求。2.解决好民生问题要注重社会公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贫富过分悬殊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民生问题之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不仅影响大众有效需求的生成,制约经济的发展,还在加剧社会的不和谐。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解决民生问题要多方促进就业3.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安全网”,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关系到是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突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一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增加保障线,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把农民工、民营企业职工、临时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和扶贫开支,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和老龄事业。五、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杨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3.《典型国家发展民生科技的启示》,贾品荣.,2011.4.《加快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研究》,韩东娥.,2010.5.《我国区域民生科技发展供给机制研究》,林昆勇.,2010.
本文标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8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