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传播语言学(修改1)
传播语言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说道:编织一张只有一个网眼的鱼网或许也能捞到鱼,但这靠的纯粹是运气。要想每次都捕到鱼,那就必须编织一张足够大的网,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罢了。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哈佛大学校训之一第一讲有关传播语言学课程的阅读书目A类:综合类1.齐沪扬著《传播语言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童之侠编著《国际传播语言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索燕华、纪秀生著《传播语言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余志鸿著《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李彬著《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余志鸿编著《符号——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李凤辉著《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张颂著《语言传播文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9.俞香顺著《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10.李元授、白丁著《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11.曹炜、高军编著《广告语言学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3.黄匡宇著《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14.王泰兴主编《有声传播语言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15.宋昭勋著《非言语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B类:语言类1.徐通锵著《语言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戚雨村编著《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纪秀生、王建设著《现代语言学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伍铁平编著《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论语言与语言学的重要性》,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5.钱冠连著《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6.于根元等著《语言哲学对话》,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7.宁基编著《行为语言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陈忠华、韩晓玲著《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9.王德春著《多角度研究语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美]德怀特•鲍林杰著《语言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版。11.[英]罗宾斯著《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2.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陈建民著《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4.刘艳春著《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英]简•爱切生著《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C类:传播类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2.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戴元光编著《传播——人的本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李珠编著《传播与Me——推销自己的学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谭学纯著《人与人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王怡红著《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8.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苟志效、陈创生著《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孟建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讲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一、传播语言学二、传播三、语言一、传播语言学当今时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与融合催发着新兴学科不断产生,这也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传播语言学就是这样一门新兴的交叉、综合学科。传播语言学是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学科理论的汇合中孕育、成长起来的。传播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语言学和传播学结合的产物。语言学与传播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方面有许许多多的交叉情况,这充分显示了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多边亲缘关系,也反映着两者从微观到宏观的密切联系及其必然性。语言是构成传播内容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元素;传播是体现语言及其他传播工具社会功能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传播语言学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问题,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传播的关系,考察语言的传播功能以及语言特性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今天的时代,正走向高度“综合的时代”。所谓综合,指的是本学科在两门或多门学科的融汇、交叉、渗透、结合、碰撞当中,产生出一个“中间地带”,这中间地带带给科学工作者一个新的意识,即一个纵深的新意识。而今的时代,不仅是一个“综合”的时代,而且更是一个“应用”的时代。教育部很早就明确提出:我们的科学研究要“稳定基础学科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因此,大力开展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传播语言学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研究人类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规律,探索媒介语言的传播奥秘,阐明人类语言的交际性质和发展规律已成为当代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无疑将会促进传播语言学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一个成熟的、富有应用价值的传播语言学无疑也会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二、传播“‘什么是传播呢?’答案只需加一个字,即‘什么都是传播’。”“如果我们把‘衣食住行’改为‘衣食住行传’来概括人类基本行为,就更加全面了。”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移动和变化。第一,强调传播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传播的材料。(信息是用符号传递的报道,报道的内容一般是未知的。)信息是传播行为实现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第二,强调信息的可流动性,就是信息从甲方(传播者)传到了乙方(受传者)。可以说信息的流动是传播实现的标志。第三,强调信息的可转换性。信息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物质信息可以变为文字信息。信息可以转换,使得传播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媒介进行。第四,作为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和变化的传播活动,还具有时间的储存性和空间的传播性。三、语言在我国语言学界中,有关语言的定义,基本上是围绕着本体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来诠释的。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而且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系统联系,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从结构上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就要重点把握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从功能上看,语言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但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和思维认知功能。语言之所以产生和存在,人们之所以要用语言,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这些本质功能,人们需要而且可以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际,用语言来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因此,如果要给语言下定义,可以主要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考察: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也有学者从工具性、符号性和信息性等语言的基本属性角度来给语言下定义,认为“语言是一种以人类的大脑为物质前提、发出的声音为物质载体、作为思维和交际工具的符号信息系统。”应该说,无论是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来定义语言,还是从工具、符号、信息三方面来定义语言,都是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人类语言的本质,也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普通语言学的研究状况。此外,我十分赞同许国璋对语言的看法。许国璋在《许国璋论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世界和描写世界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关于语言概念的认识大致分析出了五种类型:一是交际工具类,主要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二是结构系统类,主要有“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三是能力、行为和活动类,主要有“语言是说本族语的人理解和构成合乎语法句子的先天能力”(乔姆斯基)、“语言是以传达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类活动”(叶斯帕森);四是综合类,主要有“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性特征的、处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相结合的符号体系”(王希杰);五是其他类,主要有“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是存在的住所”(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而世界也只有进入语言之中才成为世界”(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语言是人进入社会的重要通行证”“语言是人的第二外表”第三讲语言的运用第四讲语言的类型(汉语如是观)第四讲语言的类型(汉语如是观)一、语法结构类型二、语言亲属分类三、语言气质风格类型一、语法结构类型1.孤立语(汉语)2.屈折语(英语)3.黏着语(日语)4.多式综合语(印第安语)孤立语:汉语---“缺乏形态”“形态”:一个词形单位,由于它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IloveherShelovesme我爱她她爱我汉语语法的特点“缺乏形态”----“句子成分与词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词法与句法类型基本一致”----“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量词丰富,有语气词”英汉对比----“像连环”、“像散沙”、“像散文”、“像和尚”、“像吸铁石”在语言结构上,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意合法组词造句,西方语言是有形态变化,主要靠形合法造句(强调形态变化规则及其系统)。比如说汉语,它不像形态语言那样追求外部的结构意义符号形式逻辑的要求,而是着眼于内在意念、意象的把握,力求简洁,多省略、跳跃。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连在一起,而较少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像“烧火”、“晒太阳”、“吃大碗”、“吹风”、“一匹马骑二个人”等等。这正是汉族人整体思维制约汉语的产物。也就是说,汉语的语句,必须从句法、语义、语境等方面联系起来作“整体”的观察,才能领会。而不能只孤立地通过句法达到理解。像元代马致远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只用了两个动词,前三句全部是名词,要理解这首词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意合”。一个民族总有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们一般认为,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和推理为基础,注重认识活动的细节;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础,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来把握对象。譬如说在伦理和道德观方面,中国人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和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重,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落叶归根”等意识。在思想、行为活动和道德准则中,群体、宗族具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伦理意识在于追求尽善尽美、圣人完人,以慎言为美德。西方社会意识则以个人为生活重心,在思想、行为和道德准则中,个体意识具有中心地位。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奋斗和生活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社会生活和个性色彩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伦理道德、人生准则等方面,它反映在语言上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在姓名排列上,中国人一般先是宗族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人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或教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个体。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时、分、秒为时间顺序,地址则按国、省、市、县、街道、门牌号码的顺序排列,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习惯以秒、分
本文标题:传播语言学(修改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8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