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形、实用性、科学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组织行为学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业心理学(闵斯特博格)工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莱维特)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名词解释: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亚当斯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梅奥)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1、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3、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而应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将上级的命令和意图精准地向下传达,并监督和贯彻执行。5、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多与管理就是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或下级参与到企业政策的有关讨论当中。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1、管理重点的变化;2、激励方式的转变;3、管理制度的变化;4、管理职能的改变。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不同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对其评价:1、否定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1、托尔曼的理论:目的性的行为主义、固有决定因素。2、赫尔的理论:内驱力理论(原始性和继发性内驱力);3、斯金纳的理论:新华生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卢因的观点:群体动力论行为的基本特征:目的性、自主性、社会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个体行为规律:环境、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意志活动的特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意志的表现: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名词解释: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需求。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态度: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知觉: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个性:是指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气质:是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等。需要的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动机特征:原始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动机的技能:始发技能、选择技能、强化技能。价值观的作用:1、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2、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3、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4、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调整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现功能、知识功能。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耐力4、态度影响相容性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1、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社会知觉的特征: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映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1、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2、知觉对象的特征: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3、知觉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知觉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心理定势、对比效应、刻板效应。个性的特征:差异性、倾向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情绪的特征:1、情绪的非自发性2、情绪的短暂性3、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4、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选聘员工、决策、创造力、激励、领导力、谈判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名词解释:群体: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群体决策:是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的过程。群体的含义: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4、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群体的作用:1、完成组织任务;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4、协调人际关系;5、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群体发展的五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中止阶段。群体规范的作用:1、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2、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3、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者凝聚力、情感凝聚力。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1、价值观2、共同的兴趣爱好3、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4、性格和脾气一致5、时间、空间相近6、同年龄、同性别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是自发形成的2、主要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3、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4、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5、具有很强的凝聚力6、其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7、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2、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3、可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消极作用: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2、影响工作效率3、容易传播谣言4、会产生破坏作用第四章沟通名词解释:沟通: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及情感的过程。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正式的管理渠道进行信息的交流。非正式沟通:是指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不相关的沟通。沟通的功能:传递功能、推进了解、控制行为、协调关系、帮组决策。正式沟通的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水平沟通、斜向沟通。非正式沟通按沟通网络分类:单串型、饶舌型、集合型(传播效应最高)、随机型。沟通的障碍:1、空间结构设计2、当事人的可信度3、当事人的价值观和参照视角4、“共同语言”——行话5、过滤6、选择性知觉7、语言和情绪有效沟通的技能:改善沟通环境、有效反馈、有效授权、有效训导、完善沟通网络。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1、扁平化的沟通流程2、透明化的沟通模式3、互动化的沟通活动4、沟通对象个性化5、沟通趋于电子化跨文化沟通的障碍:1、文化差异: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规范2、民族文化优越感3、语言差异:语言的文化背景、语义和语用4、非语言差异:身体语、时间语、空间语第五章团队名词解释: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的某项目标的最小单位。共生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心理相容: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相互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共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团队特征:1、价值共识化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4、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1、情绪认同2、共生效应3、心理相容4、共同的信念5、参与心理虚拟团队的特征: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目标、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采用电子沟通方式、宽泛型的组织边界。第六章冲突与管理名词解释:建设性冲突:又称正常冲突,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冲突。(破坏:失调冲突,消极影响)冲突观念:传统观念、人际关系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冲突特征:客观性、主观直觉性、二重性。冲突的模式:1、庞迪的冲突分析模式(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冲突的官僚模式、冲突的系统模式)2、罗宾斯的冲突过程分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9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