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明初与高丽、李朝的关系
明初与高丽、李朝的关系摘要: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明朝,是为明太祖。同年,明军北伐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将元顺帝逐至塞外,元朝灭亡。随着元朝的灭亡,作为元朝藩属国的高丽及稍后取代高丽建国的朝鲜王朝,与新建立的明朝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大约30年的波动时期,到15世纪初逐渐趋于稳定,两国关系转入了正常发展的时期。关键词:明朝高丽朝鲜王朝宗藩关系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军北伐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将元顺帝逐至塞外,元朝灭亡。作为元朝藩属国的高丽及稍后取代高丽建国的朝鲜王朝,与新建立的明朝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国的关系在经历了高丽时期的波动与李朝初期的若干矛盾分歧以后,到明成祖时期逐渐趋于稳定,转入了正常发展的时期。一、明初宗藩关系的确立与出现的裂痕明朝建国之初,周边的形势对刚刚建立的明政权极为不利。元顺帝被逐至塞外以后仍然控制着漠北地区并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沿用了元朝的年号,史称北元。为了避免北元与高丽的联手,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于高丽进行积极地交往,发展明朝与高丽的关系。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以后,高丽曾遣使到明朝,受到了朱元璋的款待。但此时的高丽对明与北元两个势力尚未做出选择,在向明朝遣使的同时也向北元派出了使节,采取了双边的外交政策。这使得明朝虽与高丽确立了宗藩关系,但两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却时好时坏。明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确立之初,两国关系一度融洽。高丽向明朝交还了元朝所颁金印,表明与元朝脱离关系。同年,明朝重开科举,并要求高丽选拔人才赴京师会试,高丽派出了朴实、金涛等人前往南京参加考试,金涛一举中三甲第五名,明朝授予他东昌府安丘县(今山东省安丘)丞,金涛以不解华语且双亲年迈,请求回国,明朝诏许。金涛荣登明朝科举金榜,又蒙赐官而扬名,提高了高丽在明朝的声誉。此后,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明太祖还沿用元朝的做法,将政敌流放到高丽,由高丽代管。与此同时,由于高丽王室与元朝皇室世代通婚,所以高丽国内的亲元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要想在短时间内与北元断绝一切关系是很难的。这既涉及到高丽国家的实际利益,也涉及到高丽君臣思想的转变。这一时期高丽对明朝这个新建立的中原统一王朝存在着陌生感与威胁感。元顺帝北逃后,高丽仍与盘踞在辽阳行省的元代旧将纳哈出保持着暗中的联系。洪武六年(1372年),明军在漠北败于元将扩廓帖木儿,在辽东败于纳哈出后,北元立即遣波都帖木儿与于山不花前往高丽,以“中兴”相号召,要求高丽恭愍王“助力复正天下”。出于对明朝的畏惧,恭愍王以“眼疾”为由,在夜里暗中接见了北元使节,以苎布献于元廷并将他们遣返。这一时期,高丽国内的亲元势力也相当活跃。1372年和1374年连续出现两起明朝使臣死亡的事件,对于1372年明朝使节孙内侍在王京佛恩寺的松树上吊死的事件,高丽虽报以自缢,但传言却为是高丽官员毒死,高丽虽百般辩解,却始终难以解释清楚,无法消除明廷的怀疑。1374年,更是发生了亲元派权臣李仁任密谕金义杀前往高丽买马的明朝孳牧大使蔡斌父子,执礼部主事林密,投奔纳哈出的事件。使得原本就对高丽与北元藕断丝连即为不满的明太祖更为愤怒。从洪武六年起,明太祖多次指责高丽事明没有诚意,并下令对高丽的朝贡进行限制,两国关系紧张起来。在恭愍王被身边宠臣洪伦所弑,辛禑在亲元派权臣的拥戴下即国王后,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更加恶化。辛禑在亲元集团的支持下上台后,一改恭愍王的亲明政策,主动向北元靠拢。洪武十年(1377)二月,北元遣使赴高丽正式册封辛禑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高丽行北元“宣光”年号,“中外决狱,一尊至正条格”。同年三月,高丽遣使奉表赴北元谢恩。可见,辛禑继位标志着高丽王朝亲元势力上台,恭愍王时期的亲明政策发生了改变。高丽恢复与北元的关系,严重破坏了与明朝的关系。二、高丽辛禑王时期与明朝关系的复杂化北元朝廷虽然对高丽标榜“中兴”,其实已是强弩之末,无力与新兴的明朝真正角逐。这一点高丽君臣也十分清楚。高丽接受北元的册封后,北元要求高丽出兵夹击明朝设在辽东的定辽卫,高丽却以“天寒草枯,不可出师”为由加以拒绝。洪武十一年,北元昭宗去世,北元的气数更加衰微。高丽见状,于同年九月又恢复了明朝的“洪武”年号,并屡次向明朝遣使,请求明朝为先王赐谥,准册封国王。“如此者五次”,均为明廷拒绝。洪武十一年,高丽又派使臣“请谥、承袭”,明太祖的态度仍很坚决,不予理睬。高丽数次遣使赴明都吃了闭门羹,只好请出恭愍王84岁的母亲王太妃出面,向明廷请求承袭。高丽的屡次“请封”,尤其是王太妃的上表,使明太祖对高丽的态度有所变化。洪武十八年(辛禑十一年)正月,他在接见高丽贡使时,虽斥责高丽“正性不常”,却令高丽“削去岁贡,三年一贡”。明太祖对高丽看法有所转变后,对高丽提出的请谥、世袭也就顺理成章地允准了。同年九月,明廷正式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恭愍王的“恭愍”谥号也同时被颁赐。高丽辛禑王虽然得到了明廷的册封,但两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改善。洪武二十年,明朝降服了纳哈出的势力,扫除了进一步经略东北边疆地区的障碍。同年十二月,明廷决定在朝鲜半岛东北部之南端设铁岭卫。明廷明确提出接收元管辖下铁岭以北的领地和当地女真人的要求。高丽国王辛禑得知这一消息,惊慌失措,决定采取主动,进犯辽东。翌年四月,辛禑以重臣崔莹为八道都统使、昌城府院君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东北面都元帅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率军进犯辽东。辛禑此举不得人心,师至威化岛(云山郡),前锋主将李成桂率众倒戈,发动政变,废掉国王辛禑,立其子辛昌为王。辛禑发兵入寇辽东,扰乱明廷顺利接管元所辖铁岭以北女真之地的计划,却使李成桂乘机发动兵变,掌握军政大权,高丽王朝名存实亡。三、明朝与朝鲜关系在李朝初期的变化李成桂立辛禑之子辛昌为高丽王,实际上自己总揽军政大权。是年六月,高丽又复行“洪武”年号,恢复亲明政策。第二年,李成桂又废掉辛昌,立王氏家庭成员王瑶为君。洪武二十五年(1392),大权在握的李成桂废黜王瑶,自立为国王。李成桂即位伊始,就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名义上表,派知密直司事赵胖等到明朝奏闻,李氏代立的原因乃由于高丽末王王瑶力不足以治理国家,李成桂不得已被推戴即位,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高丽末年弑逆、废立之事屡屡发生,明太祖虽责以大义,但无意进行干涉。明太祖虽拒绝对李成桂进行册封,但同意“相通来往”,实际上承认了丽鲜革命这一事实。同年闰十二月,李成桂义以“朝鲜”、“和宁”两国号奏闻,请求明太祖予以裁定。明太祖裁定以后李氏政权遂定“朝鲜”为新的国号。洪武二十六年(393)六月,李成桂再次上表请更名为旦,又得到明太祖的允许。这样,通过明朝皇帝的承认,由亲明集团建立的朝鲜王朝获得了外在的合法性。李氏朝鲜立国之初,虽迫切希望与明朝修好,但明成祖成见未消,且年事已高,多疑偏执,对朝鲜始终怀有不信任感。他虽默认李成桂为君,并为代定国号,但又不予正式册封。因此李成桂对明朝上表只能使用“权知国事”的头衔,虽一再请求颁赐国王印信、诰命,但明太祖认为他“顽嚣狡诈”,拒绝颁赐。另外两国在交往中还出现了若干矛盾,引起了明太祖对朝鲜的不满。这些问题主要有:1、女真问题。朝鲜半岛东北部、西北部自辽金以来一直居住着中国的女真族。朝鲜方面称“东女真”、“西女真”。元末明初,高丽、李朝乘元朝势力衰退、明朝的势力尚未达到之际,极力向半岛东北部、西北部拓展疆土,招抚女真,致使女真人大量归附高丽、朝鲜,李成桂本人对此也是立过汗马功劳的。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六年初,曾严辞诘责,勒令朝鲜“将诱女直之人全家发来,并以往女直大小送回”,否则明朝将要“昭告上帝,命将东讨,以雪侮衅”。还下令给辽东都指挥使司,令“谨守边防,绝朝鲜国贡使”,又命左军都督府遣人至辽东诸州“增置关隘,缮修城隍,发骑兵巡逻,至鸭绿江而还”。在明朝的压力下,朝鲜被迫送回一批自辽东迁来的女真人,暂时化解了明太祖的怒气,缓解了两国的关系。事实上拓展疆土、招抚女真是朝鲜的既定国策,对李朝来说是很难改变的,只不过是暂时的收敛而已。2、朝鲜使者往来中的一些问题。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李朝谢恩使李恬赴明京朝贡,“进见应对之际,有所违失,致被殴杖”。第二年二月,李朝使臣赴南京,经辽东,行礼于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的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明太祖认为,李朝使臣先行礼于藩王,后谢恩于朝廷,“尊卑之分,故意先后”。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李朝向明廷贡马时,应燕王朱棣的要求,顺便也送马与朱棣。明太祖得知后勃然大怒,斥责李朝日:“朝鲜王何得私交?”最后将使者发配云南。3、表笺问题。明太祖晚年性格多疑,臣下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获罪下狱者很多。朝廷不得不颁发固定的《庆贺谢恩表式》,以尽量减少文字狱的发生。李朝朝贡进贺时,也要照例上表。尽管朝鲜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但对汉文文言及典故毕竟生疏,因此所上表笺还是经常为明太祖挑剔。洪武二十九年,明太祖斥责李朝使臣进正朝表笺文中有轻薄戏侮之词,李朝诚惶诚恐,立即上书礼部进行辩解,称朝鲜对汉文的理解粗浅,仅通文意而已,不能尽悉表笺体制,所以造成了言词轻薄,并不是有意而为。1396年,明太祖又认为朝鲜所进洪武二十九年正朝表笺的文字“轻薄戏侮”,责令李朝将撰表者郑总等人押送南京。郑总等人被押至南京以后,明太祖指责他们“略通古今,未知大道,故任其小智,调弄戏侮”,决定将他们“留之京师,别授微职,以杜绝王左右之祸”。后来郑总拒绝穿明太祖所赐衣服,被下狱处死。李朝君臣对于明太祖的种种苛责十分不满,但迫于明朝的大国地位,只能忍气吞声。后来明朝沿海军官捕得一名朝鲜海盗胡德,胡德供出若干同党,明太祖责令朝鲜按名单捉拿,并指名要由李成桂的儿子亲自解来。李成桂只好派五子靖安君李芳远亲朝明太祖,借此缓解两国关系。这次南京之行,对缓和两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明太祖对他款待有加,优礼遣还。李芳远在归国途中路过北京,又拜会了燕王朱棣。朱棣对他“温言礼接甚厚”。可见,李芳远出使明朝不仅改变了明太祖对朝鲜的看法,也为后来两国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靖难之役”中朝鲜对建文朝态度的转变建文帝登极之初,便着手废藩,迫使燕王在北平举起反旗,史称“靖难之役”。面对燕王叛乱,建文帝也迅速做出了反应,下令朝廷诸军共剿。燕军和朝廷大军以河北为主要战场,双方展开了为期三年之久的战争。这场明朝内战爆发后。朝鲜并没有得到建文帝的正式咨文通告,而自上次祭奠洪武帝升遐之事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后,朝鲜定宗王又通过建文帝圣谕的内容认为明朝新君建文帝和其死了的祖父洪武帝一样仍是不信任朝鲜“事大”的诚心。此时朝鲜方面虽然知道明朝内乱了,不过朝鲜定宗王却没有因为明朝内战,忽视了对明以小事大的政策。建文元年十一月,定宗仍亲自“率群臣贺圣节”,表达自己对明朝的恭谨态度,亦假装不知明朝发生内乱的事情,其原因不言自明,因为燕王毕竟是一地藩王,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胜利的把握毕竟不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定辽卫逃亡军民不断的来到朝鲜境内,引起了朝鲜内部的议论和对于明朝的内战的深为关切。朝鲜方面从逃亡军民的口中得知燕王朱棣逐渐在这场内战中取得了优势,于是不得不考虑改变对建文朝的关系了。此时建文帝也意识到朝鲜在辽东的重要性,为了拉拢朝鲜王朝从而达到安抚辽东南部边境的目的,建文帝对朝鲜赐予国王诰命和印信。当建文帝得知朝鲜定宗王已经退位,朝鲜新君太宗王即位之后,心下虽有疑惑,但仍赐予太宗王诰命与印信,也没有过多深究,对于朝鲜太宗王登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此时建文帝拉拢朝鲜之心可见一斑。建文四年三月,燕军已至江淮,官军无法阻止燕军南下,太宗通过逃往朝鲜的明朝士兵提供的消息分析战况对建文帝不利,虽然建文帝的赐诰命和印信之恩尚在,但为朝鲜王朝保国之道,必须示好于燕,而拒绝支援建文帝方面的要求,以图建文帝倒台后,朝鲜王朝仍可受恩宠于明朝新君。虽然此时太宗仍派使臣出访明朝,但却逐渐停止了和建文朝的战马贸易,不再给予战争上的支持,同时在遣返定辽卫逃亡军民问题上也对建文帝阳奉阴违起来。五、明成祖时期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明成祖在做藩王期间,就与朝鲜有过一些接触。朝鲜太宗李芳远于洪武末年出使明朝路过北平时,曾与他进行会见。当朝鲜得知明成祖即位的消息
本文标题:明初与高丽、李朝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1533 .html